原本為了博君一笑,卻意外引來弦外之音,
不過值得深思的問題、我也覺得挺有趣,

當然要認真回應,不過我才疏學淺,胸無點墨,
只能努力嘗試回答看看,請多包涵;

你問我:「現在的魔法,五十年後會不會是科學呢?」

我在留言中是這樣回覆的:
「我常跟學生說,西醫的觀點總是認為中醫不科學,
那、什麼是科學?

科學成立有兩個要件,一、可以量化,二、可以重複發生,
如果按照這樣的邏輯,您認為呢?

宏觀的看待人體,是可以量化的,一旦入微,那就沒辦法了,
因為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就連DNA每個人都不同了,不是嗎?
而重複發生,在同一個操作者身上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因為它就是一份手感、感覺,掌握了就掌握了,
有沒有持續進化的差別而已!

但,如果重複發生指的是複製,那問題就大了,
因為感覺是主觀的,如何將主觀變成客觀,那就是一條漫長的道路,
怎麼樣讓師徒之間的感覺最終一致,除了長時間的確認之外,
其中還包含了大量的努力、與幾分的悟性,缺一不可;

說到底,還是文化的差異,
所以、「魔法」可以是哲學,但它一定不會是科學,
除非邏輯思惟的模型定義改變,
不過、那可能是千百年後的事了。」

是的,我認為「魔法」之所以是「魔法」,
最大的差異來自於文化的影響,
我們何其幸運,在古代有這麼多的思想家並存,
老莊儒釋、每一家的觀點都是那麼樣的精彩,
融合在一起變成文化的一部分,影響著每一代人,
當你面對未知的事物,什麼東西可以指引你方向,
當然是思想!
因為這些思想敘述著道理,從而改變我們的世界觀,
即便延伸到人體,也一體適用;

譬如:《莊子•秋水》濠梁之辯裏的「知魚之樂」,
你可以解讀是對於感覺的一種體認,你又不是我,
你怎能明白我的手指指尖、指腹回饋我什麼樣的感覺?
這樣的感覺代表什麼樣的意涵?
而你的所有感知、都是透過身體各種接收器,
將訊息回饋給大腦處理,
每一個不同的人得到的答案會一樣嗎?
如果接觸到不同的人體,答案又會是一樣的嗎?

所以,你認為感覺可以量化嗎?

又好比,你想要做經驗的傳承,這時、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子非余,安知余之樂」!?
「子非愚,安知愚之樂」!?
這樣來解讀教學的過程,不是非常貼切寫實嗎?


譬如:禪宗常講,無常相、無定相、法無定法,
既然所有的一切都是無常,
一切世間萬物終將變異,無常存者。
你在操作手法一定要按照固定的軌跡嗎?
你為什麼不去思考為什麼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角度?
同樣的部位疼痛就一定是同樣的原因造成嗎?
如何明白同中求異?
如果不能順應每個人不同的狀況,想辦法異中求同,
你怎麼區別過與不及之間的差異?

就好比人體,既然它會受到生活習慣、工作型態、
甚至是情緒種種因素影響,
每一個人的肱三頭肌都會長得一樣嗎?
每一個人的橈骨形狀都會一模一樣嗎?
每一個人的小腸蠕動速度都會一樣嗎?
這些不一樣,會不會再交叉影響到肱二頭肌、
肱骨、胛骨、腹內外斜肌其他等等組織的狀態呢?

所以,對我而言,
人體的變化就像是小數點後無數位的表現,
但是西方文化下的產物,是如何看待小數點後無數位?
四捨五入、無條件進位、無條件捨去,
因為若非如此,不能計算,
但是如此一來、你得到的是真實的答案嗎?
所以先前我才會回答你:
『感覺是類比式的呈現,而不會有數位式的精準,
永遠不會有標準答案的。』
它應該是永遠趨近於那個數字,
但它永遠不會等於那個數字;

所以我才認為,在別人眼中的魔法、神技,
對我而言卻是清清楚楚的道理,而道理可以不斷延伸,
讓我越來越明白人體的奧妙!


沒有這些思想家留下的遺產,我們不會產生這些觀點與認識,
可我們的現代教育已經完全倒向西方文化,
如果從根本上的定義不能改變,
就不會衍生出另外一種系統的「科學」,
你認為五十年內有可能發生這樣的變化嗎?

我常跟學生講,你到底是要學一種手法的套路?
還是你想學一門道理?意義在此!
只可惜大部分人都覺得我廢話連篇,
少數人似懂非懂.............

其實在我老師的標準裏,我應該也是似懂非懂,
我只是按照我目前的理解,努力的回答你、我所認識的「世界」,
這可不是答案,請記住這一點!
下次別讓我再做這種超出我能力範圍的事,
希望有回答到你,晚安。


森然‧劉緯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luer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