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患者為師,對我來說、是每日的修行與功課,
透過這個過程、每日都在自省,

自己做到了什麼?
還有什麼沒做到?
還有什麼沒做好?


就像是最近一位患者,其實六年前就曾經讓我調整過,但是進展有限,為了不耽誤他的身體,只好請他另請高明,沒想到相隔六年後因緣際會,他又重新找上我,開始另外一段因緣;

六年來,這個患者的狀況一直是我心中的一段缺憾,如今我的心境體會俱有不同,既然患者不放棄,我當然也全力以赴,希望能幫上他,這段時間的調整,雖然有斬獲、但是患者的反應始終不如預期中穩定,反覆的現象依然存在,讓我不斷反省,我到底還忽略了什麼?
一個名詞這時躍入腦海:
長短腳!

我們對於長短腳的認知,與其他觀點不同,我們定義中的長短腳,是必須用特定的方法判斷、兩腳長度有實質落差,與其他結構無關,除非外傷,這樣的長短落差多在一公分以內;

果然、他是,差0.6公分;

在我們這個系統裡,除了在治療床上、大部分都是坐在椅子上調整治療,此時結構的起始點是從患者的坐骨起算,而非兩腳足弓,若患者存在長短腳,在調整完後起身、著力起始點變為雙腳,此時兩腳的長短落差會回過頭來慢慢墊歪原本坐骨以上剛調整好的結構平衡,使得患者產生反覆的現象;

由於我們治療前的觸診檢查,也都是讓患者坐著,因此無法即時判斷患者是否存在有長短腳的現象,如果在調整一段時間後,患者仍然呈現有狀態反覆的情況,第一時間就必須考慮是否有長短腳的影響,

自省、謹記。



森然‧劉緯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luer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