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踏上傷科這條路,
最大的機緣應該回溯到當年我念書的時候參加的社團,

我們社團的名稱叫做"精武社",其實就是一般俗稱的國術社;

我們社團的師從,是南台灣的武學大家:少林洪拳的尤少嵐老師,
但嚴格來說,我只是再傳弟子,因為尤老師是我們的社團指導老師,
真正授藝的,其實是我們社團社長,我還記得是黃朝任學長,
當年是從工字伏虎拳開始,
蛇行拳、 虎鶴雙形、洪門棍、雙節棍,慢慢涉獵,
每日的例行功課,都是從跑步、蹲馬、練橋手開始,日復一日,
既然練拳,就難免常有意外,跌打損傷是家常便飯,
自然而然就會接觸到傷科整復,
只是沒想到一頭栽進來就是二十多個年頭過去,
當年的拳法已經荒廢,除請拳外均已悉數遺忘,
但拳意仍存我心,現在回想起來,
也許正因為我有這樣的經歷,
才會讓我在傷科這條路上多了幾分感悟,
不由得感嘆一切都是因緣際會;

最近偶然的機會在網路上,看到別人在分享一個新興的運動,
叫做壺鈴 Kettlebell,
乍看之下有幾分熟悉的感覺,卻想不起來這感覺從何而來,
隨著影片更深入地介紹壺鈴的眾多玩法,
這個熟悉的感覺瞬間化為影像跳入腦海中,
這不就是武術中常用來練力的「石鎖」嗎?

在傳統武術中,特別是外家拳裏,力量、仍然是一個重要的指標,
古代的武舉制度中,在武試的部分,大致包含三個部分:拉硬弓、舞刀、舉石;
弓分八、十、十二力;刀分八十、一百、百二斤;石分二百、二百五十、三百斤;
無一不是針對力量的考核;
所以石鎖這類用來練力的器材也就應運而生,
石鎖可以同時用來訓練握力、腕力、臂力及腰、腿部力量,
稱之為:整勁,靠全身力量走的勁,
一個石鎖,就可以練到全身的力量;

雖然乍看之下,壺鈴與石鎖非常類似,
但是外型的差異決定了最終結果的不同,
一樣是訓練力量,因為石鎖是方形,主要手握手柄部份稱為鎖簧,
鎖簧的兩側以及下方皆有重量,雖然兩側重量平衡,
不過重心仍在鎖簧的下方,在使用時會加大其不穩定性,
因此身體需要調用更多肌肉群來平衡;

但是壺鈴的設計偏向圓形,重量集中在手握環柄外,
導致壺鈴的重心會延伸出鍛鍊者的手掌之外,另外形成一個擺動的效用;
雖然石鎖跟壺鈴一樣都是在鍛鍊使用者的力量,
一樣都會造成使用時的不穩定性,
但是因為使用壺鈴時造成的額外擺動,產生一股額外的離心力,
透過人體筋膜的特性,傳導至其他次要肌群,
這也是壺鈴標榜它與其他重訓工具不同的特色,
但在我的眼中,只看到這些肌群的哀號........

為什麼是肌群的哀號?

細看兩者操作的動作,會發現到一個有趣的現象,
無論是基本動作或是花式動作,
石鎖的操作都是再想辦法把力量集中在石鎖上,把它玩轉起來,
但是壺鈴的許多花式動作,則是將這樣的力量、
透過額外擺盪的離心力回傳到身體的特定部位,
達到所謂的特別訓練效果,可如此一來,
是否對於同一組正在收縮工作、原本達到均衡拮抗的伸肌與屈肌造成額外的影響?
這樣的影響可否稱為失衡?然後再藉由筋膜的傳導,
繼續影響到其他原本也均衡拮抗的相關肌群與骨架,最終造成結構的改變?
究竟是「人玩器」?還是「器玩人」?

不同的地域孕育出的文化自然不同,無論是飲食、生活習慣,甚至是運動,
我認為沒有對錯之分,只有適合與否的問題,
再來就是能否經得起時間的檢驗!
如果,任何一項技藝,經過幾百幾千年仍然留存在世間,
那是否代表著某些核心價值是不會因為科技或是教育水準的提升而遭到淘汰?
這些核心價值是什麼?
也許值得我們細細思索吧。


森然‧劉緯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luer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