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段時間,有種症狀一直困擾著我,
這個症狀可說毫無規律性可言,舉凡任何日常生活的動作,

例如:彎腰、後仰、轉身、甚至連呼吸、伸懶腰,
都會引發肌肉劇烈攣縮的疼痛,極似抽筋,但痛處不定,
大致會集中在胸腹部,尤其是兩側脇肋最常發生,
有時卻剛好會是在心臟的前方或是胸骨附近,

發作時痛覺的程度不一,強烈時接近絞痛,甚至會呼吸困難,
這樣劇烈攣縮的疼痛,完全無法控制也無法忍耐,
發作時間長短不一,最久曾持續痛超過20分鐘......

有時立即改變動作,疼痛即可舒緩,通常是下腰或是蹲下,
但是有時無論改變姿勢,都無法找到一個可以緩解的角度,
只能消極地等待、等待痛感消退.........

為了這個問題,也曾四處求診,
在西醫的SOP中,只要胸部X-RAY與心電圖,
最多再加上24小時運動心電圖,
如果都顯示正常,多半都是開藥:
消炎止痛藥+肌肉鬆弛劑+胃藥,
問題是沒有辦法根本解決問題,一段時間之後依舊會發生;

在網路上可以再搜尋到的相關資料,則是眾說紛紜,

呼吸胸腔科的見解:
常見的胸痛, 胸悶有下列幾種狀況會造成:
1. 胸部挫傷,2. 肋骨骨折,
3. 脊柱側彎,胸廓變形,
4. 氣胸,5. 肌肉酸痛,肋軟骨發炎,
6. 肋間神經痛,7. 肺炎,
8. 肋膜發炎,9. 肺部或是胸壁腫瘤,
10. 胃酸逆流,11. 心絞痛,
12. 心悸,13. 焦慮、恐慌以及壓力;

【出處:http://neihu.cgh.org.tw/tw/content/depart/M100/DL/dermat015.pdf】

物理治療的見解:
造成肋骨疼痛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見的包括
肋骨錯位(subluxation)/骨折(fracture),
肋間肌拉傷(intercostal m. strain ),
肋間神經炎(intercostal neuritis),
或是胸腹腔內臟器的反射疼痛 (visceral referral pain)。
須要醫師專業的檢查與問診來判斷。
如有癌症病史或屬於骨質疏鬆高危險群,
需藉由X光片來排除腫瘤轉移或是骨折的可能性。
所幸大多數的肋骨疼痛都是屬於良性的肌肉骨骼系統失調所致。
可以配合當的調理與脊骨矯治來改善。
在肋骨錯位(rib subluxation)的情況可能會有很強的不適感,
甚至連呼吸都會痛,疼痛也會沿著肋骨痛到胸部,
而最下方的幾支肋骨痛也可能會沿著肋骨痛到側腹部位,
所以容易讓人誤以為有胸腔或腹腔臟器方面的問題。
因此給予適當的鑑別診斷對於治療方向是相當重要的。

許多類似的症狀還有可能是胸椎與肋骨交接之小面關節錯位、
而干擾到肋間神經的現象,
在給予錯位關節矯治(chiropractic adjustment)之後,
疼痛範圍與程度當下立即縮小。

【出處:https://www.kingnet.com.tw/knNew/news/single-article.html?newId=33049】

無論是哪種診斷,除了徒手治療外,
最後還是開藥:消炎止痛藥+肌肉鬆弛劑+胃藥,
或者是乾脆就直接歸類在抽筋,
補充鈣、鎂、鋅,或是大量的維生素B或B群,
還有維持體內電解質平衡;

但是症狀仍然反覆發生,無法斷根;

在中醫的認識裡,多把這樣的症狀歸類在脅痛,

脅痛,別名:季肋痛, 胠脇肋痛;
兩脇為足厥陰、足少陽經循行所過,故脇肋疼痛多與肝膽疾患有關。
《靈樞.五邪》篇日:「邪在肝、則兩脇中痛」。
《素問.繆刺論》曰:「邪客於足少陽之絡,令人脅痛不得息」。
《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篇稱「脅下痛」。
《丹台玉案》稱「季肋痛」,《雜病廣要》稱「胠脇肋痛」,皆屬脅痛範疇。
無論其因是:邪在少陽、水飲內停、肝氣鬱結、瘀血、肝膽濕熱、肝陰虛,
小柴胡湯加減,十棗湯加減,柴胡疏肝散加減,膈下逐瘀湯加減,
血府逐瘀湯加減,龍膽瀉肝湯加減,一貫煎加減,我也都沒少吃過;

甚至,也有診斷是胸痹,

胸痺是指以胸部悶痛、甚則胸痛徹背,喘息不得臥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疾病,
輕者感覺胸悶,呼吸欠暢,重者則有胸痛,嚴重者心痛徹背,背痛徹心。
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中提出“胸痺”的名稱,歸納病機為“陽微陰弦”,
治療上溫通散寒方藥有瓜蔞薤白白酒湯及瓜蔞薤白半夏湯等。
所以,瓜蔞薤白半夏湯加減,我也吃了一段時間;

可是症狀仍然反覆發生,無法斷根;

很有趣的是,在《景岳全書.脅痛》中曾經提到一段話:
「脅痛之病本屬肝膽二經、以二經之脈皆循脇肋故也,
然而心肺脾胃腎與膀胱亦皆有脅痛之病,此非諸經.皆有此證,
但以邪在諸經,氣逆不解,必以次相傳,延及少陽厥陰"乃致脇肋疼痛。
故凡以焦勞憂慮而致脅痛者,此心肺之所傳也;
以飲食勞倦而致脅痛者,此脾胃之所傳也;
以色欲內傷,水道壅閉而致脅痛者,此腎與膀胱之所傳也。
傳至本經則無非肝膽之病矣。」

所以意思是除了心包、大腸、三焦、小腸與任督二脈外,
其他皆有相關?

後來,在入了兩傳老師的門後,卻意外發現、這樣的疼痛,慢慢變好了?
在日後學習的過程中,我也不斷地反思這個問題,
為什麼?
為什麼會變壞?
又為什麼會變好?
一直到後來很長的一段時間,當我慢慢可以釐清結構網絡上的因果來去後,
我才慢慢知道,這樣的脅痛、其實是結構錯亂的結果!

最主要的,還是跟我的職業有關,
在還沒有入兩傳老師的門前,
我使用的還是一般常見的推拿與剛性手法,
無論是用哪種方法,指揉、指推、掌揉、掌推、肘揉、肘推、扳法、頂法,
都脫離不了手掌、手肘、肩關節,力線會連成一貫,
連成一貫的結果,任何施加在患者身上的壓力、都會產生反作用力,
無論再怎麼小心都無法避免透過施術時的力線,
將施術者的肩胛骨或多或少撐起,
在沒有胛骨限制保護的情況下,附著在肩帶上的肌群,
主要是負責收縮的胸大肌、胸小肌、肋間肌會逐漸攣縮,
間接作用在胸廓上,由施術者的胸肋承受,
此時胸骨與肋骨慢慢發生位移的現象,
而改變系統,再透過其他筋膜牽扯,
來更深一層影響到軀幹內部;

胸廓位置的改變,再回過頭影響肩帶的型態,
胛骨、肱骨、與體壁之間相對位置又發生改變,
進一步的讓肱二頭肌、肱三頭肌與下臂屈肌產生翻旋,
讓肩帶的相對型態逐漸惡化,所以許多傷科的從業者身形看似結實,
其實是體內筋膜內外皆緊繃的結果,
虎背熊腰,並不是一個好現象!

其次是身形,使用任何一種推拿或剛性手法,
只要是需要在床上操作手法,施術者都獲多或少的需要向前俯身在床上,
而為了維持操作手法時施力的平均度,
施術者大多都會將施術時的力線,與床保持垂直的角度,
這時施術者的上半身多半是需要往前傾的,
如此又讓施術者本身的皮層與筋層為持在一個固定的慣性角度,
日積月累之下,不是皮層就是筋層會自然產生一個滑移的現象,
造成體內筋膜更為緊繃;

更糟糕的是使用頓挫之力的方法,
每次力線回饋牽扯的部位不同,
短暫的頓挫之力會影響許多胸椎與肋骨交接之小關節面產生輕微錯位,
小關節面長期處在輕微錯位的結果,身體會自發性產生沾黏的代償現象,
以保護錯位的小關節面,使得小關節面無法在一般的動態下回復原本的位置;
這也才解釋了為什麼透過整脊之類的徒手治療可以大幅緩解這類症狀,
但是,問題真的是在脊椎上嗎?

這些應當都符合兩傳老師常說,所謂「殺敵一千,自損五百」的寫照!

胸椎、胸骨、肋骨、肩帶,彼此共軛構的結果,造成身體橫軸大幅偏移,
至此,橫軸與縱軸無法銜接,並且持續拉扯,
許多傷科老前輩會有心臟方面的問題也多出於此!

這才解釋了藥物的作用,
西醫的消炎止痛藥,只是遮蔽了痛覺的接收、緩解發炎的現象,
肌肉鬆弛劑是強迫肌肉可能因為緊繃造成的發炎疼痛,
但是這並沒有改變任何造成疼痛的因素,
所以一旦藥效退去,疼痛又會發生;

而中藥的部分大多是依照內科標準觀點:「痛則不通、不通則痛」,
只疏通了痛處經絡的津液流通,流通改變了,
相關軟組織(皮層、筋層)的滑移就會變得順暢,
疼痛的幅度自然會發生改善,但是骨層呢?
如果不能同時改變皮層、筋層、骨層,一舉打破共軛構的結果,
最後還是會回到原點;

而在我身上,這樣的脅痛會如此劇烈,
另外一個因素是因為:習武;

早年醉心於少林洪拳,追求的是一擊必倒,
後來才知道,原來國術中還有外家與內家的差異,
最大的分野就是外家所有的訓練都是圍繞在打擊與抗打擊,
銅皮鐵骨是最終目標!
一直到入了兩傳老師這個門,才慢慢的體會到,
原來我練的外家拳與內家拳是截然不同的,
外家拳求銅皮鐵骨,而內家拳求的是內觀:清明觀照,
一個是把身體練"死",力量變大的同時、知覺也變差了,
一個是把身體練"活",清楚的看見身體與意念的協同運作,
也因此、以前引以為傲的銅皮鐵骨,如今都變成身體協同運作的阻礙,
且、無論外家內家,只要稱「拳」,求得就是破壞,
只有「功」,才能回復,因此古時才有云:
「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

得幸遇到兩傳老師,引我入門,
除了教會我人體的奧妙之外,還慢慢地治癒我以往舊傷痼疾,
我的身體結構,才有空間回復,脅痛,不藥而癒;

痛,其實就是身體發出的警訊,每個人的成因都有不同,
無法一概而論,最終、還是回歸到:清明,
保持住手下的清明,才能想辦法撥雲見日、追本溯源,
無論是用藥、用針、亦或是用手法,
最終喚醒人體的生機,這條路還很漫長,
大家一起加油吧!


森然‧劉緯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luer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