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傷科八綱

曾經處理過一個有趣的案例,一對感情很好的姊妹花彷彿是說好似的,在相近的時間點結婚、懷孕、生產,

後來一起來讓我調整產後的腰部酸痛,因為要餵母乳,所以在我調整其中一位時,另外一個就利用空檔時間跟我借地方擠母乳,過程中姊姊就在抱怨,自己分泌母乳的量太少,小孩都不夠吃,已經有找過通乳師幫忙,但是她說那個過程讓她簡直痛不欲生,那時我突然靈光一現,隨口就跟她說,請她留意一下讓我調整完後泌乳的狀況,結果等到下回她再來調整,用非常驚訝口氣跟我說:「你做了什麼?我這幾天泌乳的量居然增加了?而且擠奶變得比較不痛了......?」

什麼是哺乳困難(Breastfeeding difficulties)?
根據維基百科的定義,哺乳困難是指在母乳哺育(由婦女的乳房分泌的母乳哺育嬰兒或是幼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嬰兒有吸吮反射,會吸吮乳頭並且吞嚥母乳,而母乳是嬰兒最好的營養來源,不過還是會在一些情形下,母乳哺育有其困難性,在一些罕見的情形下,甚至禁止餵母乳。
哺乳困難可能來自餵母乳或是採集母乳上的困難,也可能是在於餵母乳對嬰兒本身健康的影響。

「臨床上產後哺乳婦女最常求助的原因是乳房腫脹或乳汁鬱積導致的疼痛,文獻提到約2/3的哺乳婦女有發生過乳汁鬱積或阻塞。奶水的調節為泌乳回饋性抑制物(Feedback Inhibitor of Lactation;FIL),若未經妥善護理會發生奶水減量以及進展成乳腺炎甚至乳房膿瘍,一般而言乳腺炎發生率為2-33%,平均在產後3至6週左右。」
【原文摘自:哺乳問題知多少 ---- 乳你所願非難事 http://www.kgh.com.tw/health/04-522.html】

而在中醫的觀點看來,泌乳困難從乳汁積鬱的方面是可以透過內服外用的方法加以改善的:
「產後乳汁鬱積是產後病人常見的併發症,在初產或哺乳經驗不足的產婦最容易發生,常帶給患者極大的痛苦與生活不便,也會造成餵養新生兒的困難。本病案報告以中藥配合拔罐治療治療一名42歲初產婦,雙側乳房嚴重脹痛、經整形外科藥物治療與抽出滯留乳汁仍未改善。採用中藥治療以溫陽化濕、疏肝解鬱,配合中府、食竇、乳根、膺窗等穴位拔罐,在不到七天的時間內乳汁即已快速排出,且在六個月內持續追蹤乳汁排出均非常順暢,提供產後嚴重乳汁鬱積的新治療選擇。」
【原文摘自:中醫治療嚴重乳汁鬱積病例報告 http://lawdata.com.tw/tw/detail.aspx?no=272872】

無論泌乳困難的原因是泌乳量不足、乳房疼痛、乳汁滯留、乳腺炎,回歸到問題的原點,大多是跟乳腺的阻塞有關,但是乳腺為何會發生阻塞的現象?為什麼透過按摩或是中醫的拔罐,可以改善泌乳困難的問題?
這個時候其實就回到了中醫對於疼痛最基本的觀點:「痛則不通,通則不痛」,因為流通發生障礙,因而產生疼痛;

中醫的經典《黃帝內經·素問·舉痛論》提到:”歧伯對曰: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
疼痛的另一起因是「不榮則痛」。《素問‧舉痛論》說:「陰氣竭,陽氣未入,故卒然而痛。」《靈樞‧五癃津液別》說:「髓液皆減而下,下過度則虛,虛故腰背痛而脛酸。」這些論述,都是指外邪導致臟腑功能低下,氣血虧損而引起疼痛。

但是"不通"、"不榮"究竟是怎麼發生的?

其實,如果帶入兩傳老師對於人體結構的認識,這一切就可以豁然開朗!從結構的角度來看,人體是圓筒狀結構,而圓柱體會發生的運動就是旋轉!人體的構造是立體的,從最外層的皮到其下的筋、到最中間的骨,他是一個層層疊疊包覆在一起的一個立體構造,所有的組織:神經、血管、腺體、臟器都包含在這樣的框架下,雖然每個構造都是獨立的存在,但是透過結締組織產生了交互的影響,而這樣的影響是全面性的!

乳腺,從生理解剖學的角度來看,屬於外分泌腺的一環,而外分泌腺(Exocrine glands)的定義是體內的腺體,製造及分泌化學物質,並且通過體內的導管將化學物質分泌到上皮組織表面。阻塞的發生通常都是因為導管發生轉折,使得管徑改變造成流動障礙,但、是甚麼因素造成導管的轉折?其實就是皮筋骨各層次在協同運作時發生過度的旋轉,使得包覆在其中的導管同時受到旋轉的影響、才產生轉折,這樣才能解釋為什麼按摩與拔罐可以調整泌乳困難的問題,因為這樣的方法都是在試圖改變局部結構狀態,但是透過兩傳老師這個系統的傷科手法,是同時在調整治療整體的皮筋骨層次發生異常旋轉的根源,所以我們可以不需要針對局部現象處理,沒有針對局部現象按摩揉捏、自然過程中不會產生疼痛,這其實就是"通滯",這就是還原;

在傳統中醫傷科的觀點裡,總把「痛則不通,通則不痛」這段話奉為圭臬,用藥上無不從此下手,但是那樣的論調是建立在至今無法實證的經絡系統上,而我在課堂上常對學生說,如果把「痛則不通,通則不痛」水溝淤積來形容,活血化瘀的觀點其實可以想像成用大量的水去沖水溝,希望藉由這樣的方式去沖激破除淤積的現象,但是、如果這時造成水溝淤積的原因不是被異物堵塞、而是水溝變形改道呢?這樣用再大量的水也無法改變現狀,反而水會因為不通而滿溢出來,造成新的問題!如此也才說明了、為什麼我們可以透過傷科的手法,治療解決許多傳統定義中內科的問題;

早年、兩傳老師在演講中最常提及的兩個例子,就是乾眼症與心臟二尖瓣膜脫垂,無不是援引這樣的觀點,淚腺為何會發生阻塞?因為淚腺也是外分泌腺的一種,所有人體結構中導管類型組織發生的阻塞,轉折是最大的可能性,那瓣膜脫垂呢?

兩傳老師早在2015年的演講中,正式提出了所謂的『傷科八綱』:浮沉、盈虧、通滯、亢衰,其實就已經將這一切現象的變化濃縮在這八個字當中了!
因為皮筋骨發生異常的旋轉,造成體內導管類型的組織發生轉折使管徑發生改變,造成流通不良,這就是"通滯";而皮筋骨異常的旋轉透過結締組織將張力作用在臟器或其他軟組織上,讓臟器或軟組織產生輕微的變形,因而產生發炎、功能異常、甚至是閉鎖不全,這就是"亢衰";張力持續作用在結構上,透過其中的結締組織造成更多形式的牽拉延展,進而發生更多結構如肌肉、脂肪、淋巴、血管位移的現象,交疊變多即為"沉"、牽拉緊繃即為"浮",最終形成循環障礙;雖然人體是活體、它自然會達到一個動態平衡,但是異常張力持續存在作用影響更多的結構,交互影響下形成的最後結果,無論是表現在皮膚、肌肉、神經、臟腑,即為"盈虧"!
這八綱並非獨立存在的現象,而是互為表裡、互為因果的,究竟孰因孰果?這又回到兩傳老師近年拋出的皮筋骨連線觀點!人體,就是一個整體,所有的現象都是系統性的結果,必須全盤考慮,缺一不可;這也是近年來熱門暢銷書:解剖列車 Anatomy Trains 跟我們這個系統對於筋膜這個系統在認知上最大的差異;

曾經聽過太多人說、兩傳老師這個系統有著太多的"變",一段時間觀點就截然不同,但是對我而言,它是一脈相承的,只是經過時間的淬鍊,越發瞭解、越發入微,才會給外人這樣的錯覺!

當然,以上對於傷科八綱、對於皮筋骨連線,純屬我個人至今的理解,但是我們確實已經做到並且超越傳統中醫傷科認為的範疇,除了疼痛,我們可以做到的更多,因為我們在嘗試著還原、還原人體!我開始授課以來,不斷地用各種實證證明給我的學生知道,人體、是可以用另外一個面貌解讀,中醫、也可以不只是中醫,無關文化與人種,它是全人、它可以做到的、超乎你的想像,有天、你可以做到的,慢慢累積吧!

【圖片摘自網路,其中圖二是植物結構剖面圖,但我認為蠻適合用來解釋皮筋骨連線觀點下的人體剖面,特此說明,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謝謝。】

森然‧劉緯成


森然抬頭-2019-1.jpg

arrow
arrow

    bluer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