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求己之道?
過年前一個學生帶著他朋友來找我調整,回家之後學生告訴我,他的朋友告訴他,他覺得傷科、或者說中醫應該要做的、或者該宣導的事情就是釐清所有關於人體的因果來去,但是問題是,現在的中醫要能清楚知道病人發生什麼問題、問題怎麼來的能力似乎也是障礙之一..........;

樣的話題,引起我的興趣,所以有了後面這篇心得,先賢有云:「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說起來容易,但究竟求己要怎麼求?當前人指的路與你心中所見不同時,你又要如何選擇?

徵得學生同意,將他的心得分享於後,不過文長、慎入!希望讓想走這條路或是正在走這條路的人多點....感覺。

森然‧劉緯成

 

=========================================


學習過程中總會歷經一些重大的事件,而往往會在之後有所體悟成長甚至有了新的視野,對我來說,接觸到兩傳老師的傷科系統便是中醫學習之路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前兩年參加學校義診時,第一次接觸到兩傳老師的傷科系統,聽著學長介紹以及示範時,心中便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傷科手法竟然可以講出一套清楚的診斷思路以及不頓挫手法,很值得探究學習;而在同是高雄學長的介紹之下,來到了森然劉老師的手法班,開啟了一段新的旅程。

基礎手法班介紹了兩傳老師對人體的認識以及治療的想法,其中以「把不動變可動」還有「勢的順逆」作為宗旨,同時加入劉老師的註解,作為一開始練習傷科的核心概念;劉老師曾經提醒過,因為起步比別人晚,而大家都不斷往前走,已經留下了很多空白的部分,要趕緊跟上、不斷從手法練習中累積,才能慢慢補足空白的足跡,我一直將這些話印在腦海裡,因為我知道,兩傳老師的傷科理念並非建立在知識系統上,很大一部分是建立在「感覺」上,而「感覺」這件事情是需要反覆去驗證的,因此才會需要不斷的練習,然後從不斷碰壁之後檢視這些感覺的真實性,才能慢慢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究竟自己手底下的感覺是真的,還是自己腦補的而已,如此才能夠慢慢培養出學習這個法門的基礎核心能力,所以一切必須先從「放下」開始。

向劉老師開始學習傷科以前,過去的學習經驗都是先從課本上學習之後再想辦法應用,起初念了中醫系之後也對這樣的學習模式沒有感到意外,只是接觸了兩傳老師的傷科系統以及劉老師的薰陶之後,便開始思考自己以前接觸到的中醫,究竟有沒有存在一些盲點,書上看到的真的都是對的嗎?

傳統中醫思路立基於觀查、觸診而後開始治療,在龐大的人體試驗下慢慢醫家們建立了自己的理論體系,透過寫書一代一代傳了下來,後代醫家也透過老師們的帶領之下,印證或者去修正理論完善整個中醫的內容,而才有現今我們能夠學習到的,但是在流傳的過程中,難免加入了自己的見解,一旦有了自己的看法加進來就可能不會是原作者的想法,一方面是人的思考本來就很難一模一樣,更何況時空背景的差異、診斷的差異,再加上傳抄上的錯誤,因此正確性是存疑的,其又以醫家單純靠想像推衍的理論更需要注意他們的可信度,因此理想中的中醫現代化應該是醫生們要有足夠的能力分辨真偽,因此需要了解各個時期中醫的語言,例如卦爻、時代文化背景等,還有就是用中醫的「臨床診斷能力」印證這些內容,讓中醫的治療想法理念可以應用於當代社會,符合現代社會需求,這在資訊流通快速、資料取得方便的時代應該是比較容易做到的,但是為何現在還是處於百家爭鳴,各說各話的階段?我想最主要問題還是出於診斷的不確實、不清楚,我們常常無法真實感受到病患體內實質的改變,只能透過問診詢問有沒有比較好,但都只是病人主觀感受,醫者心中並沒有一個底,這也就會被詬病「瞎子摸象」,治療因為診斷不足而都只搔到疾病的癢處,所以在大眾心中會有「中藥效果很慢」、「針灸、傷科做完會比較好一點,但好像就那樣」等中醫普普的印象形成,不過「診斷能力」並不僅存於當代社會,應該是中醫發展一直以來的一個門檻;但是我們這個時代又受到了西方醫學的觀念影響,多了微觀的角度看待人體,剖析人體各個結構,研究各種器官組織或者生理病理學等等,因為變得直觀清楚,診斷上好像變「清楚」了,於是也想試著把中醫用西醫的方式解釋,或者將中醫的治療方式西醫化,讓中醫有一套治療流程,因此開始整理出現哪些症狀出現時,符合什麼證型就用什麼處方,或者是傷科、針灸領域在初學階段便是用西醫解剖構造教學,甚至是有這個病名出現就可以用哪些穴位、哪些手法,不過這樣一來中醫現代化的概念似乎是變成了中醫西醫化?或許一開始對於初學者來說比較好理解學習,但是實際上使用之後會發現好像效果不是很好,所以後來也會發現老師們都各自有所修正,經過臨床洗禮才慢慢會理解中醫和西醫還是不太能夠完全相容的,起碼現階段還不行。

而就現在的傷科或者是一部分的針灸而言,我覺得中醫的概念消失的比較多,取而代之是現代西醫解剖學或者復健的概念,會將人體各部位視為一個個零件或者運動單位,然後治療,也就是知道了大概是什麼症候群或者是什麼病名時,就會產生相對應的治療,連連看的概念很直接沒錯,但是會發現,雖然會有效果,但是效果有限、無法完全改善,甚至沒有什麼用,因此開始會懷疑,我們做中醫的治療真的不如西醫有效而快速(不如一顆止痛藥?),或者跟西醫一樣覺得這個疾病本來就需要長時間治療,讓病人慢慢「復健」才會好,所以就這樣吧;但是捫心自問,整個治療過程中中醫的理念理論在哪,我們真的擁有有別於西醫治療的特殊性嗎?

第一堂基礎手法班課程時,劉老師就要我們先把所有病名忘掉,西醫的教育系統之下,我們習慣去認識疾病,接著學習疾病典型表現,以便能夠在臨床遇到病人時,心中有許多病名來鑑別診斷,接著做問診、理學檢查、影像檢查、血液檢查等等排除疾病,最後會得到答案,再來根據指引去開立醫囑做治療,但是往往醫學就是難在很多非典型症狀,而此時有經驗的醫生會想到更多疾病,來做相對應的檢查做鑑別診斷然後治療,但問題是,一旦沒有想到這個疾病或者真的就是查不出原因時,治療上便會窒礙難行、難以決斷;中醫目前在很多時候也會被病名所困,網球肘?脊椎側彎?甚至一些內科疾病,然後就有一些所謂的特效穴、特效藥或者有一定的治療流程,但是知道這些「快速的方法」真的有助於我們更理解人體或者理解疾病嗎,換句話說,真的治得好這個「人」嗎?

如何讓一門學問有其發展延續價值,我想關鍵在於是否有問題探索的能力,西醫探索問題的能力在於建立知識,再來透過各種儀器各項設備去研究未知的疾病、未知的微生物最後就是研發新藥物或者新的治療方法去針對那個病灶或者微生物,這是西醫師們統一共識的診斷工具,因此西醫會較中醫有較大的共識,但是因為中醫的診斷是透過發現人體各種顯於外的線索感知體內外發生的變化,因此有了「望、聞、問、切」的功夫,這些功夫並非統整歸納之後便可以拿來解決問題,而是需要不斷的練習累積自己的經驗實力之後,才有可能真的觸及到疾病的本質,比較不會瞎子摸象的情況,但是整個診斷過程當中,中醫其實又很仰賴醫者的覺知,例如脈診中何謂「浮脉」?瀕湖脉學體狀詩表示「浮脉惟從肉上行,認為循榆莢似毛輕,三秋得令知無恙,久病逢之卻可驚」,這是李時珍前輩的描述,可以知道他對浮脉的感覺,但是後世的我們,去找尋肉上行,摸榆莢的感覺時,是不是應該要思考為何會有這種感覺,其他醫家的體悟會不會有所不同呢,對比很多書籍上內容,特別涉及感知上的內容,會有「多樣性」的產生,醫家各自表述,然後初學者就會開始搞不清楚,只好從中找一個自己比較喜歡的來使用,不過倒過頭來,我們要去思考的是,為什麼會有這些現象,會不會其實他們講的是同一件事還是不同,而我們又要如何印證書中描述的真確性,浮脉等等書中的內容會不會只是一個「果」,所以導致中醫的理論不完備,不足以建立起完整的邏輯性,是否背後的「因」,以及探求的方法沒有被發現或者沒有被提及,這才應該是我們要努力的方向。

所以中醫診斷治病的能力培養需要一段時間來不斷撞牆、衝撞挑戰自己的感覺,以達到自我的提升,但是現在我們往往沒有體察到這點,而是為了追求快速、追求眼前的一致性,越來越不去善用自己的感官體察病人的一切表徵而轉用些儀器、人工智慧等等另闢蹊徑,以彰顯中醫現代化,但是正如劉老師常常提到:「想要創新?先做到以前的人做得到的事再說!」,也如同兩傳老師先前在臉書上「清明看見,張力連貫」貼文所提的:「知識俱足了,但是手底下並沒有重新探索出這知識形成過程中,筋骨變化的實質內容」,我想這句話也就點出了中醫現今發展瓶頸的原因,且還有問題在於目前各種機器,有辦法像人覺知一樣敏銳而多樣嗎?以後說不定可以,起碼現階段還不行,再來就是給予人工智慧的軟體模板,真的足夠代表中醫的全貌嗎?還是只是一部分的見解而已,因此如果照著這個「現代化」的趨勢走下去,中醫的精神價值精神會在哪?會不會走著走著就名存實亡了?

一個醫學理論其實可以從是否經得起反覆驗證、且核心概念明確不會變來變去來檢視;老師們常舉例的腳踝急性扭挫傷,說只要能夠做到足弓排列正確,並且整體的受力也正確(下肢骨盆等),經過治療後患者走路就沒問題、也可以做到立時不痛,並且腫脹消除的也快,我剛開始也只是聽聽很神奇,但是當身邊家人真的發生這樣的問題,並且讓劉老師調整完當下就能好好的走路?並且事後才發現竟然還合併有骨裂的時候,以前學校不是告訴我們急性期不處理局部?腳踝急性扭挫傷合併骨裂的後一天,竟然處理完當下能走?當下感到除了驚嘆以外就是很強烈的衝擊感,這是我前所未有的聽聞以及見識;後來慢慢見識到包含異位性皮膚炎等等看似內科疾病、或是DDH漏斗胸等先天疾病,這些原本是醫學不管是中醫還是西醫的疑難雜症,竟然可以在劉老師結構調整後,有所變化改善,甚至免於開刀,顯示著兩傳老師對人體的認識以及立論都是可以印證並且再現的,這難道不科學嗎?我想中醫之所以有其價值便是在於能夠解釋很多顯於外的表徵(蘊含很多自然界的道理)、並且用感官無論是手或是眼睛等等去覺知人體,因此能夠在接觸時,察覺到很多細微的變化,且因為是真實的感知到人體的變化,因此會知道如何調整、如何治療,究竟這個人到底好了沒有,哪裡還沒好,自己會知道,所以兩傳老師也才會發展出許多堅若磐石的原則以及概念,因為這是老師真實感受到才提出的!!!

這條路上慢慢能夠理解劉老師說:「知道與做到永遠是兩回事」,因為這之間涉及太多變化,知道之後,真的能夠感覺到嗎?真的能夠做到嗎?能夠做的一樣好嗎?而又為何沒辦法做的一樣好,是勢沒有找對不連貫、還是用力過頭還是說手底下根本是模糊,不清楚自己在處理什麼,還是就是動作不熟練,這中間有太多變數需要我們去釐清,透過不斷的累積感覺、境界提升(例如從看出去到看進來),自己會更加認識眼前的這個人體,這絕非單純透過獲取知識就能夠做到的;就像是診斷時,劉老師常常也提醒,單純去感知手底下的感覺,不要一摸到什麼就開始做判斷,要等到整體摸完了之後再開始重組手底下的這些訊息,將感知到的畫面交織成一幅3D圖像,才不會受到知識的干擾,傷科八綱「浮沈」「通滯」「盈虧」「亢衰」這些分類也是兩傳老師真實感受到之後的分類,絕不是拿來要讓我們形成知識障的,在一個全然感知的情況下才可能接近兩傳老師所提「清明」的境界。

從兩傳老師一開始從骨頭開始講解到筋到皮演變到現在先從皮連線開始到筋到骨連線,看似不同的東西,卻都是老師認識的人體,只是用不同的方式敘說或者是為了讓我們學生較直觀學習,因此就我目前所理解的,手法有百百種,但是概念都是有其脈絡可循甚至可以通用,都是老師拿來描述手底下感覺出來的內容,只是端看操作者能看到多少、對人體理解多少,如同基礎手法班教的拆解動作,當劉老師演繹一樣的基礎手法時,也能夠做到對位的層次,就是有沒有清楚看見的差別,因此「在看見骨頭之前,定法不可改」,一直這麼提醒著自己;

「求己之道」,一直是劉老師告誡我們的話,指的是對於這道法門,對於這個人體,我們一定會有疑問,所以這條路就是「不斷的求解、印證、以及探索,這才是最重要的」,唯有不斷的反思、強迫自己更了解人體各個層次,才能夠掌握到了人體回饋的真實感, 因此可以慢慢知道古人對於各種顯於外的描述正確與否,因為我們瞭解到其中因果關係,知道它應該長什麼樣子,就好比老師們看得見張力來自何處、問題來自哪裡,或者什麼習慣動作造成今天的結果,才能夠處理很多目前醫學認為難纏的疾病,而這也都是老師們不斷鞭策自己,累積起來的成果,追尋真實的路上,應該具備的核心能力是「感知」而非「知識」。

探索兩傳老師的求道過程,才讓我慢慢認識到中醫應該如何理解人這個生命體,漸漸有了一些輪廓,不同於對解剖構造的直觀認識,而是透過自身的感知能力來重新認識人體,是立體有層次,他是可以解構得非常細緻,雖然距離「清明」還差得遠,手底下還是模模糊糊,但是有了方向思考中醫常常強調異於西醫的「整體觀念」究竟是什麼?六經、臟腑、氣機升降等學說都是觀察到大自然運行以以及人體運作的規律後所形成的理論,蘊含著老祖宗認識人體的方式,其中有氣血、有神,有經絡等等,透過這個系統可以知道到底先人們在說什麼,這些現象怎麼來,而在人體當中如何表現,經絡真的是那樣走嗎?到底怎麼走的?所以絕非單純器質上認識人體就夠了,需要透過我們的手或者其他的覺知感受到很多回饋進而了解身體各種現象的來龍去脈,這才是中醫特有的瑰寶,或者說是武器,想要更上層樓,突破瓶頸,應該是想辦法磨亮手頭上的特有武器,累積出比擬古人的實力甚至更強,才能稱自己有獨特性、開創性。

常常說中醫是有哲學理念在裡頭的,也確實中國醫學概念的起源是來自道家,「道」本身具有超脫性,天地萬物皆源自於道,但是它透過「德」來與萬事萬物有所關聯,在兩傳老師傷科體系下可以感受到相似的概念,「道」在永恆不變的基礎上,「它」就在那裡,那今天所有的理論手法就是像「德」的概念,無非都是我們想更接近「道」的方式,去究竟「真實」;再越來越能掌握到真實情況之後才有可能真的處理好發生在人體一些問題,無論是病患還是自己本身都是一樣。

這是一道法門,一道打開身體覺知能力的系統,所以為何能夠自成體系有邏輯,正是因為在這條路上,我們可以求解、印證、以及探索更多,且依著不斷修正而越來越正確的覺知,更加接近「真實」,因為是真理所以不會矛盾、不會不清楚、不知所云,我相信每個人都不希望自己來這世上白走一遭,醫學這條路上更不希望不清不楚,老師們都在這片醫學迷霧中越來越清楚看見時,只要能好好跟上、堅持跟緊老師們的腳步,紮實做到累積」,我想自己也會在這片迷霧森林中慢慢看見老師們走過的足跡。

也謝謝一路上有劉老師的領路,讓我們不至於走失,而且能夠問老師問題真的很感恩~謝謝老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luer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