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遇到一個有趣的個案,有位上過課的學生因為腳踝扭傷來調整,
再來之前已經有給其他有學過我們這個系統的同學調過幾次,

她自己也嘗試幫自己針灸,所以當我看到的時候,是扭傷後第五天,
腫的部分已經消了六七成,但是痛感至少還有一半;


觸診的結果,皮膚略為浮腫、但在皮膚表層下有股細微的張力繃住,
許多關節呈現細微的錯位,下肋有明顯的環狀翻旋,左上臂明顯出槽,
走路時痛感明顯,只能半蹲,且下樓梯時患部不能承力;

我覺得是因為左踝跟距錯位,加上一個劇烈的旋轉,拉歪左上臂,
所以我先鬆動縱軸,再將兩踝對位,回頭調整骨盆,再重新拆對左踝,
這時就可蹲、但是痛還剩下八成,這時我才再對橫軸,將左上臂解開,
這時才又回來將左踝對上,這時才完全能蹲,痛剩下四成,
但下樓梯還是會痛,為什麼會這樣?

我在上課時其實不斷的在告訴學生們一個概念,
那就是每一個人體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沒有哪個人是完全相同的,
足弓更是如此,許多學生在初學時普遍的印象,都認為僵硬的足弓比較難拆,
我都會告訴他們,其實柔軟的足弓錯位才是考驗真功夫的時候,
因為太容易過與不及!
這個學生的狀況就是如此,一開始的處置有太多的過與不及,
造成了更多的東拉西扯,再加上時間的遞延,
開始對身體其他部位產生代償共軛的效應;

所以接下來我開始處理右手,右胛有空間才能處理右肋錯位的問題,
而這時右踝與右手共軛住骨盆,所以我反覆的再調整右手與右踝,
將其跟橫軸對上,才有空間,最後將整段下肋還回來,
這時痛才剩下一二成,為什麼我後來已經都沒有再調整左踝?

這個過程最重要的,還是你手下的清明,
你摸到了什麼?
你改變了什麼?
還有什麼沒做好?

在剛扭到的時候,經過許多不同的手,對患處做的一連串處置,
在身體上實際產生什麼變化?
為什麼會消腫?
因為拆解足弓還原了較明顯的關節錯位,再加上用阿是穴針灸,
從身體其他地方的筋膜借了空間過來,增加了傷處的緩衝空間,
所以腫就消了;

但是腫為什麼沒有全消?
因為只有拆解、沒有歸位,錯縫出槽的現象還是存在;

為什麼腫消了還是痛?
拆解時為了把大的錯位還原,用力過度把原本沒錯位的地方弄成小錯位,
結果原本僅一處的錯縫出槽,演變成多處的連續錯位,
再加上沒有同時將身體其他一併拉歪的部位還原,
身體開始產生共軛構的平衡,才產生腫消了還是痛的現象;

一個看似單純的腳踝扭傷,只需要處理患部就好了嗎?

所有的問題到最後,還是回歸到系統的問題,關鍵是你究竟看到了多少?
還有就是,心的問題了!

以前曾經有寫過一篇舊文:「有感‧立竿見影」,
我想建議我的學生們,再看一下,或許會再有些”感覺”。
大家一起加油吧!

 

森然‧劉緯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luer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