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身體,是一個活物,無論你現在對它做了什麼,
它有覺知,也會留下記憶,最終會回饋給你;
就像是最近在處理一個非常有趣的案例,患者的主訴就是抱怨他的左膝與右肩,經常感覺到疼痛,有時還會換地方,不過也都在這二處週遭游移,原本觸診檢查,他的問題大都集中在左側肩帶,還有足弓對不上骨盆的連線,這兩處疊加造成的縱橫軸失調,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隨著疼痛範圍縮小以及關節活動角度回復,原本我預期要讓他治療的間隔時間再拉長,但是這幾次回診,他仍然抱怨右肩與左膝會有痛感,只不過現在的痛感比較偏在表層,這個反應讓我不解,以肌肉骨頭的相對位置而言,他不應該再有這些反應,問題出在哪裡?
靜下心仔細檢查,反倒感覺前側筋膜張力有些突兀感,為什麼突兀?因為外緊內鬆!更詳細的說法,是腹部表層卡住了!?
找到這個結論非常有趣,因為他原本的狀況是外鬆內緊,原因是年中的時候他因為暈倒而緊急送醫,那時才發現他有第2型糖尿病,血糖太低導致暈倒,
之後開始使用胰島素針劑治療,其實在發病前患者本身有意識到體重下降,但沒有十分重視,等到已發病後他自己才發現,體重下降不只是脂肪減少,連肌肉都萎縮了,所以一開始,他的許多深層肌群,都有明顯卡死的現象,所以呈現外鬆內緊的狀況,那現在這個外緊內鬆的狀況是從哪裡來的?
原來,還是跟第2型糖尿病有關,
因為他現在是在家自己使用胰島素針劑控制血糖,他施打的範圍大都集中在肚子上,因為打針造成結構歪斜?
試想,皮下注射針頭是需要穿過皮膚,將藥物推送到體內,雖然,BD胰島素專用塑膠注射筒附針、或是BD注射筆專用針大多是30G和31G兩種粗細,30G外徑直徑大概是0.3112mm,31G外徑直徑大概是0.2604mm,針頭的長度大都是8mm,這樣的長度保證了針頭穿透的深度、不會傷害到其他器官或組織,但這樣肌肉注射的方式,足以影響到皮層與筋層,特別是加上推藥,這些液態藥物在還沒被組織吸收前,對身體而言就是一種異物,只是它存在的時間不長,很快被身體吸收,可這樣的方式對身體來說還是一種傷害,可以控制,可以忽略的傷害,但是身體會記得!
仔細觸診這個患者的腹部,透過皮膚就可以發現許多的團塊,這些團塊,就是施打胰島素針劑的痕跡,因為是每天施打,日積月累,身體對這樣的痛覺與異物產生了記憶,在皮層、筋層攣縮成了團塊組織,而眾多的團塊組織卡住了皮層與筋層的協同運作,進而慢慢的對結構產生影響,骨層因而改變;
我想,這並非特例,只是症狀明顯不明顯,有發現跟沒有發現而已,請學著善待身體,因為、只有它會陪你走到最後。
森然‧劉緯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