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兩年,終於、答案將要揭曉,就是我先前曾經提到的: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 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

在西醫的標準裏,新生兒的髖臼指數正常為30°,1歲後不應超過25°,2歲為20°,至12歲時基本恒定於15°,異常為>30°,成人為10°;如果二歲以後髖臼指數仍超過30°就必須施以手術治療矯正,在這個案例裏雖然現在的臨床異常反應還不明顯,但若任其發展下去而不做任何處置,結果應該可以預期,畢竟這樣的例子西醫已經經過多年累積的實證研究統計,可是這僅僅只有10°的差距,在目前已知的現況,並沒有有效的方法可以改善,因為這是逆轉!這違背了現代醫學的認知;

前些年兩傳老師開始以皮筋骨連線重新構築人體的樣貌,那時第一次聽兩傳老師提到腹部深層筋膜的概念,自己回來不斷地摸索、開始有些啟發,這不正是跟西醫逐漸開始探討的"腹腦"不謀而合嗎?

只不過對於根本的認知、是不同的,在西醫的認知裏,腹腦的概念是透過肚子在結構上與神經化學層面上,直接連接大腦,與大腦相輔相成的副腦;而肚子藉由腸道產生人體70%至85%的免疫細胞,讓所有的器官受到神經分配,確保我們的生命,讓我們免受嚴重的疾病侵害;肚子也會生產在肌肉與關節運作中扮演舉足輕重角色的「間質」細胞;肚子以神經介質(或稱神經傳導介質)、神經調節器以及與大腦相同的分子,來組成一個難以想像的複雜聯網。除了血清素、褪黑激素、乙醯膽鹼、腎上腺素等三十多種微素,很快地人們必將發現其他微分子,因此、開始有學者在討論關於腸道微生物對於身體、甚至是腦部的影響;

但是在我們的認知裏,腹部深層筋膜還是受到橫軸與縱軸的張力影響,是最終的果,但是最後都認為再從腹部開始,對人體產生變化;

這段時間以來,手底下反覆探求摸索,逐漸在腦海裏形成一個畫面,從軀幹的深處,也有一股力量,以上下左右各360°的立體方向,對身體的中軸沿線產生影響,時而緊繃、時而扭曲旋轉,張力影響所及遍佈全身;

在這個案例也是,小朋友除了髖關節的問題,還合併有胸廓異常、發展遲緩,雖然食慾極好,但有排便不順的現象,而且腹部張力大,所以每回調整,我都會特別注意、加強調整,觀察腹部的變化,媽媽回饋、每次調整完,小朋友排便的狀況都會變好,但就維持三四天後又慢慢變差,而我自己手底下的感覺,則是有股力量一直在跟我對抗,一直在尋找突破口、不願意朝我安排的方向發展,這樣的感覺跟一般在調整歸位還原的感覺截然不同,這股力量的來源是什麼不得而知,但主要集中在腹部,所以我的重點多放在感受腹部皮下每層筋膜、包含腸道的變化;

可有個現實的問題擺在眼前:究竟要不要施以手術矯正?這個問題就像座大山、壓在家長和我的心上,因為時間!這段期間裏,我們都一直面臨著這個艱難的抉擇,其實就這個案例,我曾經恰巧與一位小兒科醫師討論過,她的次專科雖然不是小兒骨科,但是她認為、就小朋友的X-Ray看來,雖然髖關節的夾角進展緩慢,但是閉孔上緣與股骨頸內下緣連線(Shenton's line)線也一併在靠攏,這是好現象,說明整體髖關節都持續在進步中,事實上、小朋友的動態與活動力也是持續改善中的,因此每次西醫回診,原本的小兒骨科醫師也只能做出:再觀察半年的診斷,前前後後,觀察了二年..........;

現在,終於到了小兒骨科醫師判斷的時間臨界點,結果會是什麼?


森然‧劉緯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luer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