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森然抬頭-2019-1.jpg

前幾天有個學生問我:「老師,如果遇到癌症的個案,結構治療會有幫助嗎?」

我回答他:「重點是癌症嗎?」

「重點應該是、結構治療可以做些什麼?你的手底下有沒有摸到結構上的異常?這樣的異常能否透過結構治療產生改變?結構上的改變對於本體的覺受有什麼樣的影響?從而觀察其中的因果來去........」

其實,癌症本來就是一個大哉問,因為沒有一個論點可以很好地解讀細胞為何發生癌化現象,基因?環境?生活作息?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只要結構上存在著異常,就有我們可以著墨的空間,至於能夠做到什麼程度?除了常規療法之外,我們還能做些什麼?我也還在摸索........

徵得學生同意,再次分享一篇學生的心得,不過文長、慎入!希望讓想走這條路或是正在走這條路的人多點....感覺。


森然‧劉緯成

 

=====分=====隔=====線==========

患者是學生的高中同學,她會因為一些身體的不適來詢問學生,前年(2020)她因為胸部囊腫而到台北長庚檢查,確診為三陰性的乳癌,學生建議再尋求另外一家醫院、醫師的診斷,但是,結果仍然是令人沮喪的。
一個月後,患者進行手術,取出了異常的腫瘤組織,同時取出另外一顆認為是良性的組織,但是後來經化驗,亦為腫瘤細胞…患者經過一番掙扎,在第二個月時同意乳房全切除手術,於此,手術部分告一段落。休息將近一個月的時間,患者接受了停經針、凍卵的處置,以備將來之所需,緊接著,患者開始接受4次小紅莓、4次紫杉醇的化療,同時,患者搭配結構治療,以防化療過程中的不良反應。特別感謝老師以及患者同意讓學生可以在一邊跟診學習,能夠觀察這段時間內的許多變化,藉此反思許多的課題。

 

【反思:】

1. 西醫的化療藥物

本次患者使用的是小紅莓以及紫杉醇,根據西醫的藥理學,小紅莓屬於細胞毒性抗生素,作用主要是嵌入 DNA 的分子中,使 DNA 斷裂,抑制合成;紫杉醇則是半合成植物鹼類藥物,主要是作用於細胞間期的細胞分裂,阻止微管束的去聚合,中止有絲分裂。都是從細胞學的角度下,破壞其結構、阻止再生。

但是將目前所有的抗癌藥物稍加分析整理,不難發現主要皆作用在DNA-RNA-蛋白質的生化路徑上,透過拮抗某種物質的產生、或者抑制破壞其活動,使得原本的機轉失能而達到療效。其中仰賴的關鍵概念是,癌細胞相較於正常細胞有著更強大的分裂、再生能力,且不會自我毀滅,因此化療藥物透過癌細胞這種特性進行反制,會「比較」容易受到藥物的影響而凋亡。

眾所皆知,化療藥物有著極大的副作用,現代醫學給出的解釋是畢竟傷害了身上最重要的機轉,所以化療的同時,傷害正常的細胞是必然的結果,充分展現「藥即是毒」的概念,只是兩權相害取其輕,但是有趣、可供思考的課題是症狀為什麼會「因人而異」且「嚴重程度不一」?

 

2. 中醫對癌症的思考

最早在殷墟甲骨文便記載了「瘤」字,靈樞更詳細描述了「筋溜」、「腸溜」、「昔瘤」之別。像「昔瘤」的病因病機主要是由於「已有所結,氣歸之,津液留之,邪氣中之,凝結日以易甚,連以聚居」所致。近代的醫宗金鑑則表示「積之成也,正氣不足而後邪氣踞之」 、「正氣虛則成岩」,所以主流中醫認為癌變係由臟腑陰陽氣血的失調,在正虛的基礎上,加上外邪入侵,或痰、濕、氣、瘀等搏結日久、積滯而成。

本次患者的乳癌,教科書將之對應到乳岩,屬於古代外科的五大絕症之一,與其他癌症大抵相同,係由於七情、飲食等因素的長期作用於人體,使機體的陰陽失調,正氣衰退,因此為癌症的生長創造了條件。治療上,台灣目前教科書大致有四個方向,扶正培本法、活血化瘀法、清熱解毒法、軟堅散結法,但臨床實際的情況,場面話是西醫佔據著市場,癌症患者第一時間會找西醫,所以中醫無從發揮,實際上則是中醫的療效不穩定,無法獲得認同,從醫書上似乎也無從突破,所以主流的治療策略轉而放化電療之後的後遺症處理,位居「輔助」的角色。正如劉老師不斷告誡的,如果一直只能在輔助的角色周旋,被取代只是早晚的問題,更何況,有時候這個輔助的角色做的也不是太好。那麼問題出在哪?學生認為是現在中醫教育為求速成,常常淪為套招的模式。

以中醫治療癌症的例子,其實治療的思路不外乎清熱解毒、溫陽化濕、活血化瘀,但是診斷上常常因為病情錯綜複雜,為了方便,會看幾個主要的症狀來決定治療方向,至於用藥上面,更是採取所謂的名家經驗用方,背後的問題是,名家的依據為何?若是單純根據書本的描述,正確性如何?名家的經驗可信嗎?第二:診斷上無法通盤解釋發生的變化,於是只取其中幾項見證便決定證型、然後用藥,效果當然因人而異且不穩定,但也越來越少人意識到問題的根本,一直朝著套招的方向汲汲營營,忘了紮穩自己觀察、治療的基本功,而追求華而不實借助儀器的診斷、治療,也難怪中醫的內容越來越空洞…,沒有辦法參透古人眼中的人體,亦沒有辦法走出有別於現代醫學的桎梏。

因為目前對於癌症化療的副作用,西醫能夠做的也有限,只會開立消脹氣、排便、消炎的藥物,或者白血球低下時,給予提高針劑,提升白血球的數量,為求數值穩定可以繼續化療,但是白血球的數量既使回升,就代表患者沒有問題了嗎?

而大陸的中醫,一位黃金昶的醫師,目前會將癌症、化療藥物做寒熱的分類,腫瘤的部分會依照其部位、生長速度、還有造成的症狀分成陰陽兩證,化療藥物則是透過容易產生的副作用,反推藥物的寒熱性,例如本案使用的紫杉醇,容易造成肌肉關節痠痛,即屬寒,而小紅莓容易造成白血球、皮疹,則屬熱藥,主要是大陸的醫家可以開立西藥,所以會根據判斷出的腫瘤特性,調整給予化療藥物的先後順序。

像以同學的例子來看,他認為東方女性偏柔弱偏瘦小,體質偏弱偏寒,但是根據宋朝竇材在《扁鵲心書》說「熱病屬陽,陽邪易散易治,不死。冷病屬陰,陰邪易伏,故令人不覺,久則變為虛寒,侵蝕臟腑而死」。乳腺癌由於生長快速、容易發現、存活率較佳,因此歸類在陽邪,所以西醫一次的療程內,使用兩種的化療藥,會因為體質的差異,當使用某一種藥物時,會比較多的副作用。

但是,人體的變化有這麼簡單、可分類嗎?每一個人的副作用不甚相同,依靠觀察、統計的分類,掌握癌症、及其後續的變化,我們不會真正清楚這個患者的身上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我們只會將它預期性的歸類在某個族群,然後用藥,期待一個好的結果,這樣與西醫的差異何在?

所以跟診時,劉老師提示:「化療後的副作用真的是必然的嗎?」

學生認為,或許藥物的副作用也是一個假議題。整理患者出現過的副作用有疲倦、關節肌肉痠痛、末梢麻、脹氣、掉髮(頭髮、眉毛)、皮膚過敏。雖然患者似乎不太明白自己發生了什麼,但是學生在一旁看的嘖嘖稱奇…首先是患者手術後馬上接著化療,中間完全沒有休息,完全按照時程打藥,而且使用的化療有寒有熱(依照大陸醫家所言),都是副作用很強的,但是在劉老師的治療下,症狀幾乎都可以馬上改善,除剛打完藥的兩天需要在家避免外出感染外,之後便可到處走動,不需要成天與床榻為伍,除脹氣外,沒有其他腸胃道的症狀,更遑論只有抱怨過一次換成紫杉醇後的肌肉痠麻痛,這也在一次處理過後便沒有聽他提起,以這樣來思考,結構治療該屬寒還屬熱?第二,患者的症狀其實都算輕微,副作用的嚴重程度以及影響的部位不至於影響生活的日常,沒有出現像是嚴重疲倦、噁心嘔吐腹瀉、口腔黏膜破損、體液蓄積、心臟不適等症狀。所以可以確定的是,結構治療可以避免許多副作用的產生。所以學生心中猜想,劉老師一開始調整放在化療之後,後期將約診的時間放在下一次化療之前,似乎驗證了老師所提示的內容。

仔細推敲背後可能的原因,無論是否跟化療有關,將這些症狀當成單一事件看待,以結構的觀點,或許,都跟身體宏觀、微觀張力變化有關。

之所以症狀因人而異、嚴重程度不一的原因,並非基因、環境等遙不可及的因素,差異是在於每個人的結構上,由於身體原本某些地方的張力接近異常的臨界點,當化療藥物進到身體之後,大肆破壞細胞,打亂了原有的平衡,身體必須重新分布張力、平衡系統,這之中便會牽涉質能的變化,最終表現出代償空間更不足,微循環更差,原本趨於異常臨界的部位就會出問題;另外,兩傳老師書中也提到了化療後細胞被破壞後,會有一個纖維化的反應,當瀰漫性的纖維產生後,使得四末的皮下組織繃緊,原本就比較緻密的手掌腳掌因此壓到神經感受器所以會麻。我想,劉老師以前所提示的一件事情越來越明朗了:所有的病理狀態,是否多少都跟結構有關?目前學生的體會是,不論內因性、或外因性的病理狀態,幾乎都可以發現結構張力的變化,這樣的張力變化可能是因、可能也是果。

舉例來說,老師曾在12月31日調整後提醒學生,患者的腹部深層筋膜其實還是不太可動,或許跟患者後來以脹氣為主訴有關,學生往前回溯2019年患者因為腰痛第一次讓老師調整時,老師除了提示肋排的異常外,也摸到腹部筋膜的異常,當下一併做了處理。學生推想可能出於某種原因,患者的腹部筋膜容易緊繃卡住,如今在化療藥物的使用下,使得腹腔腸道系統更加緊繃、因為細胞壞死纖維化而不可動,才會那麼容易脹氣。既然有著張力的變化,就是結構治療的觀察基準點,所以透過劉老師的手法,雖然老師說腹部的深筋膜仍然不可動,但是患者的副作用症狀都有明顯改善、甚至有些只抱怨過一次的,連在化療期間,都可以持續看到新的頭髮生長,表示患者的代謝、復原能力仍然保持著穩定。

這對學生來說是非常震撼的,因為在外頭所見,倚靠吃藥幾乎只能「緩解」化療副作用,而且還必須「長期」服用,背後意味著這些治療或許效力不足以逆轉身體的頹勢,也或許根本是無效治療,對於生機流動並無助益,因為可能在結構的層面沒有將層次的錯亂解開,身體的流通始終有問題,藥物也勢必無法到達病所,吃藥只是安慰的成分大一些。

學生試著進一步討論患者乳癌可能的成因。學生在九月第一次的觸診的時候,突然感覺到患者肋排轉折張力很大,前年觸診時沒有印象,特別回去看前年的資料,其實當時肋排的型、彎曲走向跟現在是差不多的,可是張力卻更大了,7特別在第四、五、六肋處特別明顯,學生便懷疑這究竟是當時沒有注意到、還是後來這一年所變化的,但不管如此,這樣子的異常張力學生認為有些詭異。

第二點是劉老師所提示的腹部張力異常。老師前年便指出患者的腹部也有些異常的張力,但也只處理過一次,這次觸診時,已動過兩次手術、也已經開始使用化療藥物,這股異常張力的影響因子也變得不單純,但是可以確定的是,這股張力持續了一段時日了。兩傳老師、劉老師都曾提示治大病的話,四肢終端筋膜、腹部深淺層筋膜、還有尾椎附近的筋膜都要特別注意,反過來說,人體許多的異常增生、失調、失能很可能直接與這些地方卡住,導致生機流動不良有關,只是差別在於張力轉折的位置在一個層次、哪一個層次代償空間不足因而啟動了生理修補機制,或許是類似纖維化的修補、又或者脂肪組織液等的填充,甚至是癌細胞。

因此學生試著以結構的角度分析化療藥物。化療藥物確實破壞了細胞群,同時改變微觀結構的流通還有動能、甚至宏觀的狀態,促使某些組織無法繼續生長,可能是無法獲得養分供應、也可能是少了代償的增生空間,不然,照理來說,任何一種化療藥物發揮的效用足以阻斷所有細胞的運作,為什麼可以規範出某一類藥物對於某些癌症比較有效,又或者用藥下去之後,人體還能保有一些機能、還有代謝的能力,身體裡面一定有某種結構代償機制,調控著藥物的作用、保護著自己,而非西醫所說,「容易傷害分裂比較活躍的細胞」,那不過是在實驗室裡觀察到的結果罷了。

 

3. 流通與癌細胞狀態

不過,劉老師也提出了大哉問:如果透過結構治療使得流通變好,會不會同時讓癌細胞有復發的可能?我想,這問題的答案目前為止可能還不明確,應該還需要一段長期的觀察時間,但是兩傳老師去年在中慈的演講中,稍微提到腦下垂體腫瘤、胰臟癌的案例,一位是無西藥介入、一位則是化療中的案例,兩傳老師都做到了很巨大的改變,代表這條路是走得通的,只是病程的預後如何,背後還有許多的因素要考量,所以關於劉老師的問題,學生目前的想法,一是透過結構治療是可以治療癌症的,為什麼癌細胞無法辨識?無法被清除?會不會只是身體生機流動不佳的「果」,所以連藥物也無法到達,而透過結構治療之後,身體的生機流動恢復了之後,機體的代謝能力正常,便可以代謝掉所謂的癌細胞,不知道可否用蟹足腫的例子來比擬,因為張力持續拉扯,導致生長終止的訊號無法被阻斷,纖維才會不停的增長;二是化療之後,透過結構治療,將身體交錯雜亂張力,逐步還原,其實體內的環境應該是越來越好的,癌細胞是長不起來的,應該不至於產生癌細胞復發的矛盾,畢竟鑲嵌細胞核中的訊號就是要活下去,生物體所有的化學性、物理性的反應,其實都是為了這件事情而運作著,因此當生命的的動能、陽還足夠、機體的質不至於過於衰敗,學生認為,結構治療都是有切入、著墨的空間的。

學生認為同學的案例值得觀察五年甚至更久,因為同學的乳癌同一邊有兩顆,其中一顆更是屬於現代醫學認為預後很不好的三陰性,非常感謝老師願意給學生機會,能夠有幸在一旁觀察這段十分珍貴!

 

4. 化學變化?物理變化?

學生在思考,外界的人們之所以對結構治療充滿疑問、甚至有些覺得怪力

亂神,源自於一種傲慢與無知。在現代科學的眼中,對人體的認識所依的是解剖學、生理學、細胞學等等,但是實際上劃分時,習慣分成內科與外科,也就是吃藥與不吃藥的差別,絕大多數的人都認為生病就應該吃藥,除了手術以外,只有吃藥一途,大家都在用區分法解讀這個身體,傳統的中醫思惟並沒有這樣的概念,流傳下來的大多是治療的概念,至於方法就是因人而異,所以最早所流傳的「一針二灸三用藥」或者是《黃帝內經》描述中國東南西北方人所常用的治療方法,並非沒有道理,推測他們透過某一種治療途徑,認識了人體,而得以解決當時人們的病苦,但是現在的中醫卻不是這樣,也會區分這是針灸的適應證、傷科的適應證、還是內科吃藥,當我們將人體解構時,中醫的世界也隨之崩壞。

但是在結構治療的世界裡,兩傳老師、劉老師始終強調要看的是「人」,膚色、溫度、濕度、皮下肌肉的狀態、身體的型等等,這些都是各種化學、物理變化下的表徵,有太多可供我們理解的訊號,只是我們能否理解而已。以這次的案例來說,在外頭絕對都是只有吃藥一途,在此也要謝謝患者願意相信結構治療,在整段化療過程中,除了尿道炎有吃了抗生素還有偶爾吃醫院開立的維他命外,並沒有服用中藥或其他健康食品,患者生活依然如舊,劉老師證明了從物理性的角度切入,必定伴隨著化學的反應,這就是人體的內在機制,只是我們學生是否覺察、是否做得到呢?

 

5. 陰與陽

劉老師在頂葉血管內皮細胞瘤的研習中提過,能否正躺睡眠很重要,唯有正躺兩側對稱展開、脊椎旁的大血管流通順暢沒有異常轉折,身體的陽氣、動能才會表現得好,機體的代謝才能正常運作,使得質能維持在一個穩定的動態平衡上,或許會比較接近太極中,陰陽互根互生的意涵。所以為什麼大家要區分得那麼清楚,學生在想,一方面是因為沒有親眼見到這般奧秘,另一方面是因為大部分的人都做不到,所以不相信自己的手、不信任自己與生俱來的感官能力。

而這其中的化學變化、物理變化指標,其實也可以從脈象上發現一些端倪。

兩傳老師課堂上提醒過學生:「摸脈不是摸那根血管,是摸形塑,把這個血管變成這樣的形的原因,是張力不平均血管才會有轉折。」患者的脈大抵偏沉而細小,左手的脈在寸關之間常常可以摸到轉折,寸部彎向尺側,且有明顯的震動,但是流動感不佳,而右手則是關部旋向外側,三部呈現「)」形狀,且至數明顯偏快、有滑動感,總結兩手脈象皆偏沉、且細但張力感不明顯、按到6-9菽有一層濡軟的覆蓋感。

學生試著以傷科八綱整合這些訊號,首先寸關部脈管的偏斜,似乎與手底下觸診肋排的型有相似的走向,雖然從脈管上還無法感受得那麼立體,直接的觸診還是比較清楚些,但是學生認為應該有正相關的,且右手的脈管比較明顯旋向橈側,回想兩傳老師之前提示偏向橈側主要考慮肚子的張力、偏向尺側則考慮背側的張力,與實際觸疹到患者腹內外斜肌緊繃、右側SCM前緣緊繃,似乎可供比對;脈象沉,特別在關部的空間當中,流動不順暢,有沉滯的感覺,或許這與腹部筋膜的緊繃有關,由於結構的交疊錯雜,導致按提時脈管感覺被壓、被扯在底下的,且或許因為長時間結構異常,導致腹部的微循環、流通不佳所致,所以脈管的力道也偏弱、無力有滯澀感。而脈管偏細,學生則認爲由於脈管本身張力並不大,所以這樣的細,可能也要考慮血液本身的量是否代表著不足,因為假如結構異常,心搏輸出到腹腔的血液供應勢必受損,但若只是脈管被拉扯變形,血液量還足夠的話,張力應該要比較大一些,可是今天患者所表現的,屬於比較弱小的脈,或許也跟剛動完兩次的手術加上開始化療有關;按至6-9菽的時候,濡軟的覆蓋感,會覺得這是體內異常的濕、水氣,試著推敲異常水分的成因。

水分在人體當中平均佔了60-70%左右,現代醫學將水分出細胞內液、細胞外液。細胞外液中20-25%是血漿,剩下的部分則是細胞與細胞之間的細胞間液,而容納這些液體的空間則稱為「細胞間質」。以水分的代謝路徑來說,吸收主要是從飲食中獲得,排出的話則有呼吸、流汗、二便,所以主要是攝入的量太多、或者是排除的量太少,才會有堆積的表現。但是人是活體,會調控平衡,因此當攝入太多時,也同時增強排除的能力,所以是因為體內的代謝機制出了問題才會有水分的堆積,當然這部分現代醫學會討論腎功能異常、心血管系統、淋巴液異常等等,中醫則討論脾的運化、肺的宣發肅降、腎與膀胱的氣化作用,但是代謝異常的原因為何?使得臟器無法發揮正常功能的原因為何?會不會是因為掛在結構網絡的這些組織器官受到拉扯產生變形,進而導致功能的失調呢?是否皮膚組織中的豎毛肌、汗腺肌因為張力繃緊的關係,無法正常開闔,導致水分無法蒸散;是否腎臟因為體軸的偏轉,拉扯組織器官,使得細胞間質的空間變形,微細血管變形、動力流速改變,導致腎功能例如腎絲球過濾、近遠曲小管調控水分、甚至激素回饋控制的異常;學生認為,還有一種可能性是源自於細胞的凋亡,也就是細胞內液的釋放。細胞群的死亡,必定伴隨細胞的破裂,像腦傷的患者第一個會先腦水腫,所以除了代謝的異常外,還需要考慮是否有大量的細胞損傷。

同樣必須思考細胞為何大量凋亡,首先必定是缺氧、缺營養,這直接牽涉血液動力的層面,因為體內張力的拉扯,導致局部的血循不佳,營養進不來、廢物代謝出不去,當然連細胞凋亡之後的液體也無法代謝,或許會察覺體內有異常的水分堆積,而本案的情況,或許也要考慮化療藥物直接傷害細胞的可能。

劉老師透過結構治療,做到了連藥物都無法立刻看見的改變。首先在雙手的彎曲感,以及沉在底下的脈象,調整後皆變得圓順,並非變成一條線,上下左右、空間中的歪曲感變少了,而持續治療下,一月分所感受到的脈象,右手幾乎沒有歪曲感,幾乎是一條柔順的線,雖然左手關部到寸部還是有稍微繞向尺側,但是頂手的感覺很少了;6-9菽的濡軟感也消散許多;脈象也較不沉,且可以隨著按提感受到脈管震動了;只是脈管雖然調整完當下都可以變寬,但是每一次調整前卻不一定,有時細、有時候較寬,特別是換化療藥後,普遍都是細的,不是很確定是否是因為藥物所造成的腹部深筋膜的緊繃、不太可動,所以吸收變得不好、且細胞又一直被毒殺,導致實質的損傷。不過學生認為,劉老師從宏觀到微觀,將結構很大程度的還原,呼應兩傳老師的原則,「將不可動變可動」,錯雜的纖維組織被解開、層次之間落差的張力消失,器官組織血管不再被張力拉扯,心臟搏動的能量可以共振得更深遠,營養物質、代謝廢物都可以正常輸佈,皮膚毛孔可以開闔、組織間的水液可以順利滲透到腸胃道、而後排出,所以脈象中的水濕、濡軟感會消失,少了這些代謝廢物後,身體方得以新生,企及濡養的境界,才有辦法在化療藥物的轟炸下,患者仍保有一定程度的生機流轉。

藥物方面,一開始學生會想要用真武湯加上乾薑、厚朴、枳實、芒硝、炙甘草,想法是透過真武湯、乾薑增強陽氣代謝水液,厚朴、枳實、芒硝增加腸胃道的蠕動,炙甘草補中焦的養分,但是調整後的脈象變化很大,必須改方。

促使學生一直思考藥物的不足。第一點是時空背景的差異,如同晏子春秋所述:「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使得藥物的作用不全然如書上所述,有時候可信、有時候必須懷疑,特別是越後代的書籍,難免有許多的灌水、誤用、還有腦補的嫌疑,更遑論加入現代藥理觀念的書籍;第二點是,藥物作用勢必從腸胃道吸收,中醫一直以來最大的問題就在於中焦,都說中焦是人最後一道防線,如果中焦衰敗,完全無法吸收,其實只會用藥的醫生便束手無策,即使不到衰敗,只要吸收不好,或者欲治療的病灶處,血液循環流通不良,藥物能有效嗎?所以學生認為中藥的使用,難免有些不精確;依此延伸第三點:或許中醫會提出引經藥的概念是有些道理的。

可是後世在使用引經藥時,又會覺得有腦補之嫌,為什麼下肢就一定要用牛膝、獨活?如果下肢的不適,並非下肢的問題,而是在上半身、肋排、肩帶的張力呢?是不是就沒效了呢?更何況還可能存在其他的因素。如果以患者為例,不將四肢、肋排還有腹部深淺層的筋膜還原,在持續錯誤的共軛下,藥物能夠有效發揮作用嗎?患者以前都會有一段時間需要吃中藥,吃的那些中藥去哪裡了呢?真的實際幫助到患者了嗎?現在加上化療藥物,中藥有自信能夠將體質調整到什麼程度?還是只是將身體的平衡打得更亂了呢…

經過結構治療之後,學生認為處方應該調整為厚朴半夏乾薑甘草杏仁湯加上枳實、當歸、黃耆、白芍。學生覺得,可以用厚朴、半夏、枳實、乾薑、黃耆等偏溫熱的藥物,推動腸胃道的蠕動,將一些代謝廢物排除,而當歸、白芍則是補充一些體液、營養物質,希望順著結構治療的方向,提升機體的生機以及流動、讓「質」的狀態改善,組織間、層次之間的緩衝空間增加,使腹部深淺層可動,幫助結構的還原更為順利。不過學生覺得,最能夠補陰、補陽的方式,如同劉老師之前提示的,就是每天可以睡好覺、飲食均衡,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吃進多少的藥物、甚至酵素。中藥根本上也是食療概念的延伸,只是強調偏性來調整機體的平衡,所以會衍生出動植物藥、甚至礦物類的藥物,只要能夠精準掌握藥物進入到身體之後的改變、會改變什麼,其實不見得一定要某一種藥材,更不一定要官修的本草。劉老師曾說,為什麼要稱台灣的藥材為中草藥、甚至民間草藥,背後隱含著一種傲慢,重點都不在藥材,而是使用者身上,到底看見了什麼?而為什麼要用這樣的藥?才是我們應該去探索的。

 

6. 論頭暈

其實,關於藥物的反思,還有一例可供參考。

患者向學生抱怨反覆頭暈的問題已將近一年,化療初期開始結構治療之後都不曾再發,直到換成紫杉醇,又開始抱怨頭暈的問題,以西醫來說,患者也做過了斷層掃描,沒有異常,仿單上藥物的副作用中也沒有紀錄頭暈的情況,一直以來西醫對於同學的頭暈都束手無策。

西醫生理機轉方面,主要是經由感受空間各項資訊的感覺神經系統、整合資訊的中樞神經系統、和負責反應輸出的各項運動系統。若是其中有一部分出了問題,或是系統之間無法完整配合,就會產生頭暈的感覺。這三大系統之中,感覺神經系統又可細分為視覺系統、本體感覺系統和前庭系統三個接收部門,只要有一個部門接收了過強的資訊(像是航海遇到大風大浪)或是本身出現了問題(像神經病變),空間資訊的整合就會不對稱,之後就會發生頭暈。所以頭暈的發生,西醫認為最主要的原因在神經系統的失調,背後則可能是因為感染發炎、淋巴液堆積、中樞神經病變(腦缺血、糖尿病)、還有情緒引發的頭暈;治療方面主要使用前庭抑制劑等止暈、止吐藥物。

中醫看待暈眩,會以病邪的特性歸類,如《黃帝內經》「諸風掉眩,皆屬於肝」的風邪,痰濕中阻所造成的頭重昏矇、還有瘀跟火,病位通常責之於肝、脾、腎。

一直以來,同學所看的中醫,大抵給予處理寒濕、痰的部分,使用的是《傷寒論》「…起則頭眩,脈沉緊…苓桂朮甘湯主之。」酌加一些燥濕的藥物,但是效果總是有限,即便加上中醫最常用來治療頭暈的半夏天麻白朮湯,也未見起色,脈象上確實有偏寒、有痰濕的脈,但是持續吃了一兩個月都未見起色、即便酌加了補腎、溫中的藥物,效果也都平平,甚至有時候還會嘴巴乾,令治療她的中醫師都十分頭疼。

但是,或許在結構的觀點下,是有找到問題癥結點的。學生認為原因可能也在身體裡的深淺層筋膜的張力異常有關。

學生試著從胚胎學的角度尋找線索。神經系統,包含中樞、周邊神經、內耳、前庭系統是從胚胎的外胚層分化而出,而我們的真皮、骨骼肌、血管、淋巴管、結締組織則是中胚層所衍生,內胚層則形成消化道、甲狀腺、胸腺等器官的表皮,三個胚層都有相互的介入以及連結。以神經嵴細胞為例,是從外胚層轉形中胚層間葉組織,會分化出神經以外的組織(軟硬骨、牙齒、腺體),而所有的感覺神經皆源自神經嵴細胞;口腔則由外胚層構成,口咽膜會破裂形成原口,將來連接由內胚層消化管,而舌頭則更特別,舌體表面覆蓋外胚層表皮,舌根則是覆蓋內胚層表皮,裡頭的結締組織、肌肉來自所謂的間充質,屬於組織學的概念,對應到胚胎學則接近中胚層,所以舌頭的構造來自於三個胚層。同樣從第一鰓弓分化出器官的除了舌體,還有耳朵也是。內耳的部分由外胚層以及間充質構成,中耳的內外皮由內胚層跟外胚層構成,其中的聽骨、鼓膜由間充質構成,外耳主要是由外胚層增生的上皮細胞所構成,可以發現耳朵與舌頭都是同時包裹著三個胚層的組織。

因此頭面部的結構組成來源複雜,從胚胎學上的角度來看,腸胃道與頭面部雖然距離遠、主要分化的層次也不一樣,但是,這之間仍有連結交叉,而既然是同一層,不管距離如何,勢必有所牽引連動,也會被其他層次所影響,所以在本案的病情中,或許當腹部的深層筋膜有張力、卡住的時候,是否可能向上牽扯顱內的筋膜結構,導致患者頭暈、甚至之前有一陣子比較容易流鼻血?另外學生也思考另一種可能性,情緒。

典籍文獻、臨床上其實會觀察到,乳癌的患者情緒方面通常會有狀況,但是卻很難釐清之間的因果關係。兩傳老師在演講中提到,情緒的部分的確會影響結構,使得結構異常,久而久之,即便想開了,結構反而不會放過自己了,只要情緒一上來,應對這種情緒的肌群便又開始緊繃。兩傳老師也坦言,情緒很難處理、演講暫不討論,但是透過結構治療,還是能夠做到一些事情的。

學生一樣從胚胎學的角度思考,由外胚層的神經嵴細胞會分化所有的感覺神經,佈散在各個層次組織之家,還會轉型成中胚層的腺體,所以腺體本身與神經系統就密不可分,而當感覺到事件之後,會隨之有相應的情緒,也會有相對應的動作產生,以最簡單的例子來說,遇到緊急危機,交感神經興奮,現代醫學觀察到腸胃道的血流變少、蠕動減少,何嘗不是一種張力改變的表現?而中醫為什麼又能反過來,透過治療腸胃道例如大半夏湯、小柴胡湯等,改善患者的五官疾病、失眠等情緒壓力呢?為什麼會認為藥物只是改變內分泌的激素、改變神經的反應,作用在這些組織器官之前,最主要的傳遞媒介是什麼?

學生進一步思考,生命的誕生本從一個細胞分裂分化而成,胚胎即使分成了外中內胚層,其中必然有種連結的互動關係,否則,不同層次的細胞怎麼知道該往哪個方向走?如何包覆交錯?細胞該分裂成何種狀態?此時會有神經內分泌的功能指揮嗎?如果沒有,那細胞的分化依靠的是何種訊號?訊號又如何傳遞?身體裡面必定有一種更為原始的連結溝通方式,催動著生命的原動力,是遺傳訊號嗎?學生並不是很確定,但學生猜測,媒介會不會是張力?由物理性的張力牽引著生命的走向、牽引著所有的生物化學反應。

以上是學生從兩傳老師、劉老師對於內科疾病所提示的三個方向,還有臨床上看到劉老師調整耳朵、眼球的運動,還有解尾椎時舌頭的伸縮,所衍伸對深淺層筋膜的思考,想藉著這次患者的病情試著討論。不管是想法還是用藥上還有很多不足、有盲點,還請老師提點><。特別是關於藥物實際的作用,目前學生只能從兩傳老師、劉老師提示過的方向思考……請老師原諒。

 

【跟診心得:】

過去不管大小的研習,劉老師總能帶給我們許多的震撼以及思考的課題,這次的跟診由於觀察的時間更長,觀察的對象也是現在主流醫學十分未知的領域,難度是很高的,而這是因為現在的大家都不了解人體所致。人體有著太多的變數,交互關係、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甚至情緒的因素,形塑的我們面前的這個人,所以劉老師不斷強調:世界上沒有人的狀況會是一模一樣的,所以最重要的是要會看人。

不論現代醫學或者是中醫,都太強調套路,以至於許多基本的核心理念是模糊待過的,對於西醫來說,很多生理學、細胞學、生物化學,是只有那些研究人員、教授才熟悉的,許多的臨床醫師,已經都不去複習那些東西了,他們只需要知道藥廠給了什麼藥、醫院進了什麼儀器、怎麼操作就好,很多基礎課程的重要性是被遺忘的;而中醫更是如此,理論百百種,不論學生、臨床醫師往往無所適從,只好拼命抄方學套路、研究儀器的使用,不在乎眼前的人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如果遇到前所未有的狀況、或者是大多數人都無法解決的問題時,超出了資料庫的網絡,我們是否只能坐以待斃?

但在劉老師的帶領下,回歸最傳統修煉的模式,讓我們知道,傳統透過修煉、練功的磨練,將感官能力提升、越發的細緻時,便可以觀察到更多細微的面相變化,所引發的衝突會是非常強烈的,會挑戰現在主流的思考方式,而之所以現代醫學、中醫會開始被結構治療反思,憑藉的是「真相」、合理而有根據的生命實相。但是要證明在世人的面前,會需要大量的思維,修煉動作、同時修心,唯有心跟手同步時,才能激盪出更多的火花,如同跟診在劉老師一旁,看到老師從一開始接觸工具,在短時間內便能掌握到許多的感覺、做到許多事情,到後來,也在短時間內,進一步將手法昇華,可以做到非常類似工具、甚至針法的感覺。老師以前所累積的感覺資料庫、量能,可見非常的雄厚,也非常的真實。

能夠跟診,真的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情,有別於研習,觀察的時間更長、更接近臨床的實際情況,如何在一小時內,該如何設定目標、以及如何做到心中設定的目標,還有可以做到什麼程度,都是學生在一旁跟診才體會到的事情,看著老師的背影,心中總是充滿著慚愧、愧疚,因為深知練功的質與量遠遠不及老師的當年,所以學生非常珍惜老師所帶領的每一刻,透過跟診,確實也獲得了許多操作時連線、勢的感覺,即便操作的動作不一樣,但是,學生總是感覺到,角度不一樣,但是人體的勢、勢擺出來的樣子、操作的動態中,頻率共振的感覺,應該是大同小異的,而後在自己修煉的時候,可以比較清楚、比較知道自己的盲點與不足,最起碼,知道應該調整完要接近的樣貌,學生認為,這會是大多數學習結構治療的人,所謂能觸及的景象了,學生何其幸運,能夠跟在老師身旁,提前看到許多的奧秘,學生也會謹遵老師的教誨,讓心與手同步的,非常謝謝老師的指導以及願意給予學生跟診的機會。

arrow
arrow

    bluer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