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每年的這個時候,我都會照慣例問學生一句話:又一年過去了、今年你有什麼收穫?

對我而言,冥冥中彷彿一直有人安排,在每個不同的時期,都有些階段性目標、課題待我挖掘、完成,就如同運動這個議題一樣,2020年的那一整年,雖然那時已然開始壟罩著疫情,但在那段時間我遇到許多的人事物,都一直圍繞著「最大輸出是否會等於最好用」在探討,整整一年,當時我也分享了一篇名為:「雜記‧反省(外篇)」的學生心得在粉專,給大家參考,也給自己留做一個記錄;

徵得學生同意,再次分享當時另一篇學生的心得,不過文長、慎入!希望讓想走這條路或是正在走這條路的人多點....感覺。


森然‧劉緯成


=====分=====隔=====線==========
 


[2020-10 問題討論]

一、 運動醫學

探討運動醫學之前,必須先思考何謂運動?何謂醫學?才能夠進一步思考運動醫學是否有存在的意義。

1. 運動:
我們很幸運處在相對和平的世代,戰爭的頻率相較大航海時代已經少了很多,但人類社會始終存在較勁的心態,因此會透過各種形式的較勁來證明孰優孰劣,而體能、體魄上的比較,從戰場轉向了運動場,催生出各式各樣的「運動項目」。
這樣的「運動」,需要不斷強化某些肌肉的強度、特別是屈肌肌群的使用,與中國古代練太極拳等功法目的完全不一樣。太極拳等古代的功法有助於左右筋膜、屈肌伸肌的平衡使用,使身體結構得以還原、流通,但是現在的運作過於強調屈肌的使用,反而會造成結構鎖住、筋膜嚴重失衡,造成許多的問題,因此兩傳老師、劉老師不斷強調,現在大多數的運動早已失去放鬆身體、舒緩情緒的作用,而應稱為競技較為恰當。
所以參與競技的運動員們在追求更強壯的體魄、更強大的身體素質過程當中,鍛鍊的強度勢必更高,長期勉強自身的結果,終究導致身體負荷不堪、結構再也無法代償,或者在比試的過程,無可避免直接受傷,因此運動員總是會比一般人有更多的不舒服、疼痛、活動受限、感覺異常的問題,此時便會需要醫療的介入。

2. 醫療的目的:
醫學的起源與大自然的奧秘密不可分,因此在各個文明底下,最初巫與醫是一體的,人與大自然並無不同,都有著生、長、收、養的階段,而其中的變化都需要細細體察、感受,才有辦法讓人體順應著自然,找回相同的頻率而治癒一些狀況,因此古代巫師必須對人體、自然都有一定程度的理解,都知道真正的治療,是回歸平衡的狀態。但隨著文明越發展,有著更多的干擾以及工具誘惑,人們漸漸不再觀察外部的世界,不再相信自己的感官、當然也不再鍛鍊這樣的覺知,因此對自然、對人體越來越不熟悉,但是又對自己有著莫名的自信,開始企圖征服自然界、去對抗一切對人類有害的物種,包含對抗自己體內的細胞激素(如發炎物質),但是,是否該反思,這樣簡單粗暴的治療方法之下,是恢復了原有的平衡,還是造成了更嚴重的失衡、別的問題才導致看不見原本的問題而已?或許答案會越來越清楚。

3. 運動醫學:
運動醫學的定義:由醫學的角度提供人們在運動上的建議,以達到個別不同的目的。這樣的定義首先立基於現代醫學的分科概念,由於運動傷害涉及骨骼、神經、軟組織的系統,還有後續的功能恢復、甚至心理狀態的重新建設,無法單純歸類在某一個科別,於是在崇尚運動表現的浪潮下(商機),產生了運動醫學科。再來就是治療方式、想法會有科別的差異,因此五花八門的治療方式不斷推陳出新,不管是手術、藥物或者是硬體設備,越來越精良也越來越昂貴,不是一般人所能負擔的項目了,但是療效如何,似乎因人而異,誰也無法保證能讓受傷的運動員恢復到原本的狀態,時至今日還理不出頭緒,不知道療效為何如此不穩定,於是歸咎於舊傷、持續的運動傷害、還有心病。所以劃分出運動醫學科以後,療效比較顯著嗎?我想,在現代醫學沒有改變對身體的認知以前,更新穎的藥物、儀器、治療手段都只是抱薪救火而已,問題仍會持續存在。

二、 中醫的處境

中醫當然看見了西醫的窘境,也嗅到了這樣的商機,打算用老祖宗的治療方式進場,試圖提供人們不一樣的服務,透過不同的治療方式,想跟民眾證明一些事、提升利用率。在這樣的浪潮下,類似老師分享的那三篇文章如雨後春筍般產出,內容大多包含中醫、西醫的論述,最後以筆者的療效以及醫案作結。但仔細看內容,對於西醫的解剖、生理學有著完整的論述,中醫的理論卻大多草草帶過、或直接套用西醫的學理宣揚中醫療法的理論依據,為什麼會有這種中皮西骨的現象呢?或許該先來談談何為傳統醫學?
現代所謂的傳統醫學,也就是我們華人熟知的中醫,真的是中國歷代的醫學傳統嗎?抑或只是因應現代潮流下的產物?
傳統醫學,是相對於歐美大陸的現代醫學而產生的一門學問,所以它其實是後來當地的醫界、學界所做的定義,透過有差異的基礎理論、研究方法、參考源流、操作方法等等綜合起來的產物,目的要與現代醫學劃出一道界線、做出區隔,所以在霍布斯邦跟蘭傑編輯的《被發明的傳統》中,他們引進了新的方法來對傳統進行歷史的理解,書中指出許多貌似傳統而認為是古老傳承的作法,往往是晚近的發明,是刻意為之的結果,原因是為了服務特定的意識形態與政治目的。
依照這樣的觀察結果仔細探討,印度傳統醫學與非洲傳統醫學的情況與中醫傳統醫學的發展軌跡、機緣有些不同,但時至今日,處境卻也頗為相似,大家都在傳統與現代化之間猶疑、掙扎著,看似突破一些處境,但也失去一些精神。
以中國傳統醫學討論。相對於印度以及非洲,中國是比較晚接觸到西方世界的,大約要到清朝,經過一些戰爭、貿易等接觸,開始大量接觸西方的文化,其中包含醫學。由於中國歷代以天朝、世界中心自居,漸漸形成封閉、僵化的思想,社會上並沒有太多的反思以及創新突破,整體社會幾乎是不流動的,相比之下當十七、十八世紀,歐洲大陸開啟了大航海時代,開啟了一系列征服、探索的腳步,過程中經濟、文化、科技、醫療也都因著看見更大的世界而有許多的變革,單就醫學的角度,此時歐洲學者廣納許多殖民地的醫療物質、文獻,並且進行整合分析,也從早先的經驗、觀察醫學進入到了實驗室的醫學,姑且不論這樣的探索方法正確與否,最起碼歐洲人統整出一套醫學理論,並且持續在國內、殖民地、軍隊中驗證這些藥物以及理論的真偽,直到十八世紀末與中國清朝接觸時,各方面的根基大抵完整而穩定,有著疫苗、瘧疾特效藥、病菌理論、實體的解剖觀等等,加上帝國傲慢、自認為先進的想法,衝擊中國原有的文化以及社會,其中包含醫療體系。
當人民、政府遇到這樣的衝擊時,會有所議論,但從醫學的角度來說,誰有效、誰更快速,便會佔上風,而現代醫學正是因應戰爭、殖民的需求所誕生的制式化醫學,兩套醫學以這方面來說高下立判,原有的醫學越來越劣勢,但是不能忽略背後除了療效的快慢以外、還有著政治的因素,總之導致中國必須主動、被動接受這些新的醫學觀,原有的文化以及價值觀被撼動了,就此走上了印度、非洲的後塵,有志之士,也開始起身反抗這樣的潮流。
國民政府時期,中醫人士趁著國際間的國族主義運動興起,大力反抗,使得中醫在中國免於被政府排除在醫療體系之外,但是也是在這個時候,中醫決定改變了自己的研究方法,1931年中醫館成立時,草案第一條是這麼寫的:以「科學」的研究方法,「整理」中國醫藥,改善療病與製藥方式為宗旨。雖然中醫得以保留,但是理念上卻是一大退讓,歷史學家雷祥麟表示,就此中醫陷入了永無止盡的「整理」之中。中醫界開始捨棄原本直視人體的理解方式,學習歐洲人將醫學轉入實驗室之中,著手研究藥物的有效物質、小白鼠的反應、並且用西醫的觀點去解釋中醫的理論,來證明中醫也可以是科學的。
中國共產黨在文革時期更進一步改變了中醫的面貌。歷史學家認為,中國的醫師和政府此時發明一種新的醫學,以便創造出一種既是中國自身傳承卻又和西方醫學不同的醫學,為了就是表示自身文化的豐富,另一方面就是強化了中國文明與醫學都是靜態、單一、且不變的概念,試圖建立起自身的正統性。於此同時,海峽兩岸的中醫教科書《中醫基礎理論》誕生了,是藉由將中國多種異質的傳統統一與簡化而成,因此歷史學者才會認為一個新的醫學傳統正式誕生,除了統一教育以外,它也要為國族利益發聲。金・泰勒於是寫了一部批判的歷史,論稱西方的觀念直接或間接地造就傳統中醫學的價值。但是這樣的演變背後衍生許多層面的問題。

主要分成兩個層面。
第一:這樣的傳統是被發明出來的,是為了與現代醫學有所區隔,但我們中醫的本、根基是什麼?似乎是模糊、籠統的概念,大家心中都有專屬自己的中醫觀,於是醫界、學界只能依從古籍開始重新定義自己,不過問題在於古書籍的真偽我們無法分辨,像陳淼和醫師的考據中,臟腑學說、臟腑配脈位、藥物歸經都是後世醫家所發展出來的模型,並不能用這樣的模型去解釋更早期的作品,例如《傷寒論》甚至《黃帝內經》,不過是後人自己的臆測,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我們學生也就無法建立一套完整的中醫概念,因為我們所學習的是東拼西湊的結果,沒有真正去了解各個時代中醫的想法、無法還原當時的生活環境、氣候、動植物生長的狀態,不知道當時醫家如何認識人體而又為什麼選擇這樣的治療方式、藥物,追根究底,我們以為的中醫,很可能跟古人認知的都不一樣,即便看的典籍是一樣的,中間仍有所多的空白,這都是我們沒辦法只用書本就補上的落差,但是學界醫界急於證明自身醫學的純正性,都只從書籍上去找依據,最終成了四不像,例如課本從第一章介紹陰陽五行學說,到了第二張直接跳到搭配五行的臟腑學說,根本是不同時代的模型,上下毫無邏輯可言,難怪一開始學校只能要學生死記,真相是根本沒有人解釋得通。
在這個簡化統一的過程當中,我們失去了思辨的能力,學院中更沒有教導我們探索的能力,導致我們沒辦法分辨古籍的正確性,畢竟從頭到尾都看不懂,遑論理解應用,也沒有人告訴我們當時中醫的脈絡為何、如何探求,只好透過自身的猜測腦補、結合現代醫學去解釋,然後說這樣是傳統醫學的再現,真的是這樣嗎?
第二:單純透過書籍,無法體會真正傳統醫學的精髓。第一部分假定書籍都是對的,但是事實並非如此。書籍有其限制,除了真實的感受無法以文字傳達外,文字可能遭到竄改、可能有缺漏等等,會造成後世解讀的落差,甚至離譜,若是不夠了解身體、能力不足以思辨、看不見真偽,便會產生各自的解讀,最終,大家構築的中醫面貌相去甚遠,當然這並不是近代才有的問題,中國從獨尊儒術以來,社會上越來越重視讀書人,因為讀書才有機會當官,有權有勢,人們無不卯足全力,希望晉升上流,然而並非每個人都能夠春風得意,失落的讀書人便從四書五經轉向「醫學古籍」,試圖從典籍上了解人體。在熟悉典籍一段時間後,開始嘗試試藥,偶然有所得,開始著書創作,當小有名氣之後,逐漸自成一格,被民眾視為醫家。但是隨著典籍種類越來越多,每個人所閱讀的典籍、師從、對生命的理解都會有巨大的差異,接著又一代一代傳承,於是有了更多理論、各種假設、各種模型,但是這些模型真的代表生命的實相嗎?還是為了自成一家,著書留名,裡頭大多是猜測,腦補的結果呢?坐在屋子裡推敲病人的狀況、思考如何建立模型的醫家,真的會比遊走在江湖、時時刻刻運用自己的覺知以及一切身邊可用之物積極治療民眾的郎中要清楚人體嗎?但社會風氣使然,因為郎中比較沒有看那麼多的書、沒有著書,就要被鄙為非正統醫療人員…事實上真正中醫的精髓以及寶藏可能是那些沒有記載在書中,或者說無法用文字清楚表達的概念以及技法,而發掘、體察的方法,唯有透過雙手、透過覺知才有辦法獲得,這是只坐在桌子前的醫家、讀書人無法理解的,直至近代,問題依然存在。

所以近代急於現代化,發展出教科書,並將臟腑學說奉為圭臬,邊緣了多少真正的傳統醫學,而所謂新式的傳統醫學教育裡頭又包含了多少現代醫學的內涵?有多少中醫不過是躲在西醫的庇蔭之下,取得大眾的信任的,老實說,現在的我們已經很難找回中醫最初的樣貌了,簡化之後,有血有肉的生命的元素早已喪失。

而傳統骨傷科在統整的過程中,發現比內科的整理更為艱難,除了保存典籍較少,中醫的傷科理論過於簡略、非常不完整,整理的團隊完全不知道傷科的立論基礎該如何設定、該如何重新建立模型。
我想,主因可能是長期受到中醫內科為本位思考的影響,古代醫家習慣用中醫內科思維來看待人體,留下典籍的作者也通常不是骨傷科醫師,而是自詡為專司內科的儒醫,因此在一旁記錄時,往往會不知其所以然,忽略了許多的細節,只用自己的觀點紀錄以及解釋,導致理論與實作往往無法連結,或甚至只留下藥物使用的紀錄,導致後世無從得知傳統骨傷醫師認識人體的方式。再者就是骨傷科的養成,並非依靠書籍,而是雙手的感覺,這是文字書籍沒有辦法保存、還原的部分,所以對於古代骨傷科醫家來說,是否留下著作文字,可能不是那麼必要,而且感覺是主觀感受,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傳承難度。
所以當今天中醫內科面臨現代醫學的挑戰時,骨傷科亦難逃一劫,因為沒有人能夠證明中醫的骨傷科有何不同、有何根據。於是現代中醫開始透過現代醫學的解剖學、運動學還有儀器來解釋自己原有的內涵,試圖發展出新的理論,找到經絡的證據、找到氣的證據等等,或者直接投降,完全使用西醫的解剖、肌動學理論來使用針灸、傷科手法,所以雖然中醫一向自豪自己的整體觀,但臨床上,一半以上的中醫在做的往往是局部取穴、局部治療,比較玄的治療如遠絡、治療與疼痛相對的部位,也只會用全息解釋,或者援引一段經文來解釋自己的治療依據,但由於不夠完整、也不明白箇中含意,常常踢到鐵板也只會找書、西醫的書,不禁令人納悶,現在所謂的中醫會不會只是治療方法不一樣的西醫而已,也就是劉老師說的:中皮西骨。因此當大家治療的核心概念皆仰賴西醫的理論時,就會越來越多聲音要中醫去配合其他科別,物治、復健骨科等等,會不會說破了就是自己沒有信心處理下來、心裡頭的治療立論根基不夠確實,才需要借用別人的理論才踏實呢?其實不過是代表我們並沒有自己探索人體的方法,或者更正確的說法是:我們遺忘了中醫如何探索人體。這就是後世強調書籍,而捨棄了自己的雙手以及覺知感受的後果,我們很可能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因此依照現行中醫的發展路線,總有一天會淪為現代醫學的附屬品,當失去自身的優勢以及特色時,隨時可被取代。國外之所以會被「另類醫療」吸引,是因為人們漸漸察覺現代生物醫學越來越不具有個人面貌,受到只在乎利益的大藥廠所掌控,傳統的醫學似乎更為有機、更為個人化而溫和,但是現代的中醫似乎也在追求全球化、企業化,在追求更高的利潤以及地位時,忘了自己原有的特色是什麼了?

三、 結構治療的觀點

1. 中醫傷科的起源
以劉老師的引導作為開端,試著思考骨傷科的起源,究竟以前的傷科如何認識人體,而又為什麼調整人體是從骨頭開始、以骨頭為依歸?
原因在於古人對人體的尊重。對於亡者、即便是死囚,甚至屍體都不太會去解剖,會認為這是千刀萬剮的行為,是極為嚴重的刑罰,因此能夠真正認識人體的方式,只能半夜跟著師父去撿骨、或者老師提示:買通仵作,在旁邊觀察、描繪。因此中醫對於軟組織的認識相較骨骼來說,顯得有限,其實現代醫學在早期亦然,比較早期的歐洲醫學,由於宗教的力量,亦不認同解剖的行為,是隨著達文西開啟了解剖的世界之後,看見了許多人體內部的結構,與先前蓋倫醫學理論有很多衝突,因而吸引更多人們投入解剖學之中試圖一探究竟,才有了現在教科書上人體的樣子,但中國一直以來都是相對保守,並沒有辦法在檯面上公開討論這些事。
但是古代雖然只對骨頭有比較直接的認識,不過,經過長期的訓練以及師父的手把手帶領下,會開始對人體有更進一步的認識,這樣的認識源自於觀察以及實作經驗,在腦海中反覆思索著手底下的訊號,漸漸構築出人體的層次樣貌,這時候不會只有骨頭的樣子,而會有越來越清晰而完整的影像,因此,操作時雖然是依著骨性結構,但做到的就不會只是還原骨頭而已,只是當時的醫家無法用語言文字紀錄這樣的世界,對於不熟悉人體的外人、旁觀的紀錄者來說,那是一個無法理解、最多只能腦補的世界。因此就會出現像老師分享的文章中,巫醫師提到不用動太多手就可以知道身體的變化的這種論調,還有對調骨、調筋的分法,對於真正認識結構的人來說,是不值得一顧的說法。又或者文章中試圖區別軟傷、硬傷,這也表示筆者沒有真正了解人體、或者說不了解結構治療,因此沒有意識到結構本為一體,自然落入誤區。
劉老師曾經提示:要對印刷術出現以後的典籍存有更多的疑問。我想正是因為開始使用印刷術以後,產出大量書籍,大家花時間研究典籍、然後做出各自的解讀、各種延伸,反而不去看人了,因而造成學習中醫的知識障,所以越近代、越晚期的中醫對於人體的認識大多依靠外部學習的知識,導致我們並沒有比更早以前的醫生具有敏銳的觀察力、以及手感,即便借助解剖、儀器直接看到人體的內在器官臟器、肌肉骨骼系統的全貌,我們依然無法看到古代醫者眼中的世界,因此我們否定他們的世界、認為他們是錯的,但是或許是我們已經遺忘看見的方法,忘記唯有透過自己的雙手探尋的結果,得到的領悟才是真的,也才有辦法看見古人眼中的世界。
即便從骨架到細胞的構造都可以清楚描繪其解剖樣貌,但終究是死物,一定程度限制我們的想像,會因此認為人體的全貌不過是這樣的一個概念,但是圖片、書籍能夠代表活體嗎?會不會至今無法明瞭結構之間的互動、人體的生機流轉,就是因為我們太相信不會動的解剖圖了呢?無論是2D、3D都無法真正呈現一個活體的樣貌,人體的運作以及背後的互動關係,絕對不只有肌肉起始點、終點的互動這麼單純,所以治療上,我們並沒有比古人的手法做到更精細更好,我們必須認知到一件殘酷的事實:古代醫家對於人體的理解並非依靠現代醫學的解剖認知、或者依照現代儀器去理解人體,依照這樣的方式來理解人體,充其量不過是西醫、現代醫學的延伸罷了,不能說是真正的中醫。

2. 真正中醫傷科的再現
要能再現中醫的傷科,如同一開始學習結構治療時,劉老師開宗明義告訴我們的:要能先放下。因為學習兩傳老師的結構治療,無法用現行的知識架構去思考,無論是西醫或者是中醫,都無法套用在結構治療上,因為依賴覺知的結構治療與依賴書籍的現代醫學、中醫會有大相徑庭的成長軌跡,最後也會看見不一樣的世界,結構治療的世界是一個連動、活體的世界,這會比較接近古人眼中的世界,他們的世界應該不會如死物般沈寂。
或許關鍵在於兩傳老師一直認為每個學習中醫的人都應該要在自己身上重現中醫發展的脈絡,在這樣的想法驅使下,結構治療無意間為傳統醫學續命,保留了很多核心的概念以及想法,並且,仔細覺察,會發現兩傳老師的進化永遠建立在同樣的架構、同樣的覺知累積上,當對外說法有所改變,代表的是兩傳老師更釐清了一些觀念、並且可能是為了更清楚明白的解釋給我們後輩聽,所以是一種修正、一種進化,但這些改變以及感覺始終有其脈絡可依循,並非天外橫來一筆、或從某一本書上來的知識,所以結構治療絕對是一門持續進化的「道」,而且因為建立在真實的感覺上,因此非常的完整、也可以被學習、甚至再現,只是需要的就是—時間。我相信,古時候依賴覺知的醫者,也透過不斷校正自己的感覺、修為覺知的能力,讓感知越發細微而精確,所以醫術會不斷的精進,對外講法也會不斷改變,而這也可能是造成不易著書的原因之一,所以只能靠後人自己重新探索了。
劉老師在研習最後所提示傳統醫學價值:由於古時候由於沒有公衛概念,以及營養不良,在只能就地取材的限制下,傳統醫學主要能扮演的角色,就是利用所有可以利用的方法,試圖喚醒人體的生機,用各種方法觀察、感覺人體,改變生機流動,但是必須加上反思、反省,這個、才是傳統醫學真正的價值,所以我們必須透過修行、修練,覺察、覺知人體,因此、真正的寶藏,是如何辨別真偽的各式各樣的方法,而不是前人留下的文字。正因為學習結構治療都是在感官、覺知上的修為,想辦法做到跟老師一樣的事、看見一樣的世界,因此注定是一條有趣而且崎嶇漫長的道路。

3. 結構治療眼中的運動醫學
對結構治療來說,運動醫學不過是假議題,我們依舊是人本思惟,是否為運動傷害、是否為運動員,對結構治療來說,意義不大,所以根本不需要劃分運動醫療,因為我們一樣專注身體發生了什麼事、有什麼樣的異常結構、手底下反饋何種異常的感覺,接著透過調整,試著將手底所有的異常還原,最後觀察其變化,整個過程並沒有因為一般民眾、或者運動員而有差別,治療的核心概念都是一樣的,只是運動員難度比較高,但是老師還是不斷用雙手、以及各式各樣的研習告訴我們,雙手萬能的道理,只要結構上有問題,結構治療便有發揮介入的機會,而介入之後,也許會觀察到超乎現有醫學所認知的變化!例如研習一開始只處理了空手道國手的阿基里斯腱疤痕,他的活動性以及不適感便獲得了顯著的提升,這是她在中心接受許多治療之後所沒有體驗過的感受。我想他心中會產生一些疑問:之前在中心接受的中西醫治療到底做了什麼、改變了什麼,還是什麼都沒改變、或甚至讓情況更差了?但是對我們學生而言,只是更加確信現代醫學、現行中醫的治療存在不小的問題。
仔細分析運動員的作息以及生態,他們接受如同軍隊般的訓練,包含固定的休息時間、治療時間,並且日復一日,不太會改變,但是照理來說,他們接受了較一般人更多的醫療照護,作息大多正常,身體狀況應該不會太差,但實際上似乎不這麼一回事。他們大多年紀輕輕身上便有許多傷痛,輕則痠痛、重則開刀、留下永遠的傷疤,雖然這樣的狀態仍可支撐他們繼續為國爭光,但是我們必須直視殘酷的問題,這樣的狀態能夠撐多久?上次的研習中,一位運動員年僅24,因為身體的狀態被迫處於半退休的狀態,我想他的心裡一定想持續的發光發熱,但是身體再也無法負擔了,於是只能光榮退役…運動員們在身體、心理上真的很辛苦。但是我們必須關起門來反思,這是因為背後的醫療團隊對身體的運作、互動狀態,其實都是不清楚的,所以無法給予實質的幫助。
但是從教練、試煉之門的四位個案、到這次的研習,我相信結構治療對運動員可以有更實質、更顯著的幫忙,即便我們不以運動醫學自居。
雖然參與研習的運動員問題都頗具挑戰性,但老師的調整依舊立竿見影,不管是主動、被動的活動、或者是原本的主訴、甚至原本沒有覺察的問題(例如腰無法躺平),幾乎都能夠獲得極大的改善,而且不只有一兩位,而是所有參與的個案都能受益,光是這點,就足以證明結構治療看得比現代醫學、現行中醫還要清楚,療效上也顯示巨大的差異。
但是,自己也要反省…姑且不論西醫中醫,學生自己也還做不到,不管是診斷還是治療都還是差太多、過於粗糙,也難怪還無法達到不痛的門檻。從巨觀的世界到微觀世界的調整,需要大量的練功、大量的思惟累積,經過反覆、痛苦的探求以後,才會漸漸有所得,釐清一些感覺。我想不只是結構治療,只要是醫學,或任何想要理解人體運作的學問,都需要仰賴時間以及經驗的累績,所以這也是目前醫界遇到的問題,大家都想要抄捷徑、急於求成,導致我們的治療不夠精確、都只能暫時改變一些局部的環境,可能做了一堆動作,結果充其量不過動到皮的層次而已、更何況可能不完整,又或者透過打一些藥物、葡萄糖水,暫時改變系統的張力,期望看到一些療效。但這些療效的背後可能只是東拉西扯的結果,身體的錯誤平衡始終沒有被打破修正,甚至持續的誤治,使得平衡越來越差,身體逐漸無法代償,復原的速度遠不及破壞的速度,於是會出現韌帶斷裂、骨頭斷裂等等危及生涯的狀況產生,只是大多數的中西醫師看不見這樣的因果關係,或許只有學習結構治療的門徒才有機會看見、體悟,並且有機會打破這樣的惡性循環。要求自己了解做到了什麼、改變了什麼、還有什麼沒有改變,這是很多學醫的人無法回答的問題,因為說穿了,當關注的點不是眼前的人,而是著眼於機器、實驗室的結果時,我們很可能還是對眼前的人體一無所知。
只能慶幸我們還有結構治療。透過兩傳老師以及劉老師雙手的演繹,看見結構治療與大家走在不一樣的道路上,相當程度還原了中醫原始的探索樣貌,因此,我相信結構治療的出現對於傳統醫學的發展,具有歷史性的意義。

4. 運動員的覺知
自己何其幸運,能夠獲得劉老師提供的持續追蹤個案的機會。老師提醒:
當下的調整使得症狀都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改善固然重要,但是後續又會如何發展,也是需要關切的重要面向。
有一位個案是上次試煉之門也有參與的角力選手,她最一開始的主訴是手肘疼痛伸直彎曲角度不完全、有痛感、伴有頸椎的神經症狀,這次調整前詢問時,個案表示頸部已無不適感,活動角度沒有受限,不過手肘在重訓時還是會疼痛,但是位置跟上次不一樣了。整體來說,上次的主訴都被老師解決了,不過老師對於她的描述十分感興趣,也提醒我們思考這樣的描述所代表的意義。
個案覺得除了疼痛、活動角度大大改善外,身體十分的放鬆舒服,放鬆到反而有種使不上力的感覺,要活動一下、等身體熱開,感覺身體比較緊繃時,才會感覺力量恢復,但強調不會比較沒力、也沒有影響表現,甚至因為這些問題改善了,訓練時更能夠義無反顧,盡全力,不會擔心傷勢是否會加重,感覺得出來她越來越喜歡這樣的狀態。另外記得欣平也曾經提過:經過老師的治療,明顯感覺到身體不太一樣,雖然需要時間適應,但是適應之後,不僅不會影響原有的表現,甚至可以感覺到一些之前感覺不到的身體細節,進而掌握到之前做不到的競技技巧,運動狀態似乎有所突破。所以還是回到上次研習中老師詢問我們的問題:
最佳的狀態代表身體可以發揮最大輸出嗎?
透過觀察,問題的答案呼之欲出了。雖然真正的還原並不是追求身體的輸出最大化,但是似乎經過劉老師的結構治療之後,當選手擁有著最佳的狀態時,同時會提升心靈的力量,此時才可能有最大的輸出,因此不存在文章中提到治療疼痛有時候會犧牲功能的情況,這只代表問題還是沒有解決而已,因為就學生所見,當老師還原了結構之後,這些問題其實都不存在了,當結構上都已經還原的差不多時,後續若是有一些怪異感覺,一方面是運動員還不習慣、另一方面則是錯誤共軛著的結構還需要一點時間處理以及觀察,所以重點還是要能夠持續接受結構治療,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那麼,他會越來越習慣這麼好的身體,運動員自己會調整使用身體的方式,而且會發現自己已經能夠毫無保留展現運動能力、藉此爭取好成績,同時無意中也延長自己的職業生涯,而不會像現在大多數的運動員們用著越來越差的身體條件,透過更激烈的訓練榨出生命最後的精力。我想,能夠延長選手的壽命,才稱得上是醫學,而這目前也只有結構治療才能做到。
只是實際上運動員還是會保持戒心,特別是對於要接觸他們身體的人多有防備,因為他們不知道在這樣未知的治療下,身體會不會有什麼改變而影響原有的發揮,如同四位試煉之門的個案,即便劉老師在調整後便給予了建議以及衛教,並預先告知他們身體接下來可能的變化,也預見他們將會不習慣這樣的身體,但是回去訓練中心之後,因為不適應調整之後的狀態,對身體感到陌生、不信任這樣的身體,因此大多選擇回到中心接受原有的治療。
姑且不論調整的個案的選擇,對於我們學生來說,必須瞭解到能夠給予最真實的建議以及預見未來的能力,可能只有結構治療做得到。因為結構治療透過異常結構張力是否在手底下消失來判斷好壞,會知道知道自己改變了什麼、什麼還沒改變,並不是像現行的醫學理論是建立各種實驗室、手術室的結果,最後以問卷的形式確認療效的好壞,所以老師能夠清楚知道只要願意再給身體一些時間,能夠不慌張,嘗試理解個體的還原以及熟悉這樣的新平衡,信任結構治療帶來的變化,其他三位運動員也會有欣平及她的角力朋友這樣新的生命經驗。
最後,劉老師希望我們反思:中醫最原本的理念與運動醫學是否有所矛盾?
因為運動醫學是現代醫學的延伸,都還是將人體看作是機器,總是進行局部、單一部位的維修,所做的治療不過是透過局部的舒緩,甚至代償,營造出好轉的假象,實際上運動員的傷勢仍持續惡化,也由於將人體看作機器,只關注其數據上的突破、功能上的進步,治療上當然會有其侷限,而事實上,這也不叫作醫學了,而只是競技訓練的一環。但如今,中醫捨棄原有的理念--還原生命的生機流轉,開始搶著進入運動醫學的領域,會不會只是助紂為虐而已?我想,中醫若繼續隨著現代醫學起舞,終究會一起走到死胡同。

[調整心得]
本次的研習,一定程度重現了古代中醫學生的練功場景,老師在一旁看著學生,適時的提點、給予指導,並且校正學生的感覺以及想法,讓我們可以在這個過程中釐清一些感覺並且可以立即獲得修正,這樣的機會彌足珍貴,非常感謝老師的辛勞。
診斷方面,經過了老師許多的指導,這次確實摸到了一些異常的結構,包含肋骨以及右肱骨的異常,是有些小開心的,雖然腳踝處還是摸錯,但我想最重要的還是藉著老師的答案,引導自己反覆觸診校正感覺,重新體會這些異常的感覺的模樣,並且要更進一步思索老師為何只先列出這些異常。
透過老師的診斷文字重新檢視手底下的感覺,會明白自己診斷與老師的差別。老師的描述更可以構築完整的畫面,這樣的完整不只建立在文字的精確使用,而是成像的感覺更為直接、更可以合理解釋個案的身體狀況,所以後來反覆觸診,再試著自己描繪一次個案的面貌,盡可能去重現老師手底下的感覺,這種感覺非常踏實,有種難以言喻的感動。只是操作手法上無論是刮法、還是手法的部分,還是有大大的不足,刮法的練習量不足、骨連線仍舊取的不好,則是要再更留心的部分,時間真的過得很快,距離學習皮筋骨手法已經一年了,還只有這樣的表現,確實該深自檢討,太慢了,但是非常謝謝老師透過各種方式提醒學生的不足、讓學生可以發問,不至一錯再錯而渾然不知,真的很謝謝老師給我們這個機會學習!。
調整的過程中,老師試著引導我們探尋一些感覺,進而思辨、修正,為了就是培養我們,期待我們能夠早點在結構治療這條路上踏實步伐、能夠早點站穩腳步,看見老師們曾經看到的風景,學生也會深刻反省,不讓老師的辛苦白費!

[結論]
現在中醫界,無論是台灣或者是大陸,都想要成為另類醫學的標竿,但是要讓別人看見自己以前,要想辦法能夠自己站起來,有著自己的理論架構且確實有療效,才足以吸引別人想認識,大眾也自然而然會想找中醫、會接受中醫。中醫現階段的處境不是靠幾句口號、媒體宣導就有辦法逆轉的,畢竟自己中醫找不到立足點、理論基礎、無法與現代醫學做出區隔,大眾怎麼認同,更遑論受到其他醫學的認可,或許我們應該先試著靜下心,找回當時古代醫家探索人體的方法,進一步證明那樣的世界真實存在,或許過程耗時、費神,但是一步一步紮實地走著,才能期望有那麼一天,傳統醫學能走出與別人不一樣的道,以此證明自身存在的價值,而不至於被取代、消失在歷史的洪流當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luer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