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森然抬頭-2019-1.jpg

最近有學生私訊問我:「老師,請問這篇寫的造弧跟我們基礎手法的觀念一樣嗎?」

然後附上了一篇連結,標題是:造弧到底該怎麼造?

文章的內容如下:
『..............手法中有一個詞——“造弧”,意為在做手法時,利用患者身體的結構造出弧線來,再以微小的擾動矯正結構。弧是圓的一部分,也繼承了圓的特徵-張力均衡,也即將身體結構構造成弧時,弧上的每一個張力應該均衡,不會有太大的落差。有不少做手法的朋友認為造弧就是將身體的一部分擺成弧形就好,其實並非這樣,比如在直臂的狀態下也是可以構造弧線的,主要是看造弧的標的是什麼。如果以骨骼為造弧的標的,那麼前述的說法是沒有問題的,但這樣是很難做到的,骨是剛直的存在,就像只拿著幾根直尺去構造弧線一樣,除非趨於無窮多,不然只能是稜角分明的折線。

說到構造弧線,應用得最好的應該是內家拳和導引術這些傳統體術。王宗岳的《太極拳論》有講:「無過不及,隨曲就伸。」其實就是講的太極拳對身體弧線的構造和運用,這弧不能太過、也不能不夠,曲伸也並非固定不變,而是處在一種動態變化中。不只太極,八卦掌功夫的螺旋,形意拳功夫的翻浪也都是對「弧」的運用。弧運用得越好,勁路也就越通達,勁的傳導損耗也就越小,相應的,氣血經絡也更為流通長養,身體的許多問題也就不解自祛。

那怎樣構造弧線才是比較好用的造弧?很多時候調理師的思維被框在了矢狀、水平、冠狀這三個面內,卻忽略了這些面之間所存在的空間。我們身體的肌肉、筋膜等細觀之下其實是繞著骨骼走形的,一般在關節處交叉,最終形成網絡全身的螺旋,構造弧線,其實主要是針對這種結構而言。

弧是運動的弧,並非靜態的死弧,運動的重點在於被造弧的結構盡量不要主動用力,而是被動的去做運動。內家拳推手功夫中講究一個“勢”,這個勢以“我順人背”為原則,搶佔重心位就是關鍵,形意拳有句拳諺:“腳踏中門奪地位,縱使神仙亦難防。」即是這種勢的直觀體現。當佔據了正確的勢,就有「四兩撥千斤」的機會。這種勢我的師父以通俗的十個字做了總結:「身動手不動,手動身不動。」有定點有動點,勁才有出路。弧的運動就是這樣,順著結構螺旋的方向,去引去和攤開組織。

這裡牽涉到的理解可以用PRT技術聊聊,PRT技術認為很多時候短縮的組織其實是一種保護狀態,想要解開這些短縮,不是去拉伸他們,相反應該順著它們短縮的方向去縮短它們,降到牽拉閾值以下並保持一段時間,讓大腦認為這裡已經不需要保護,從而平衡主動肌和拮抗肌的張力。「弧」的運用也是這樣,找到短縮的位置,想辦法將其納入某一段「弧」中,與PRT不同的是,這時要將所造的弧整體同時反轉並攤開短縮的組織,這樣可以做到筋骨同步回位,而不只是解除肌肉的短縮。

在「造弧」的過程中會遇到一些問題,例如造弧調整後結構不能穩定,這可以運用我們關節的一個特性,在伸直狀態下,關節的穩定性>靈活性,在屈曲狀態下,關節的靈活性>穩定性。在屈曲的造弧,最後歸位時到伸直狀態,這裡的伸直不是康復中常講的曲伸的伸,而是帶著一個與所造的弧相反的弧去螺旋伸直,不然裡面都是空的,調整也就無從談起。..............』

 

這篇文章的出處其實是來自於對岸"知乎"網站,署名的是一個「隔壁的人體力學師」..........瞬時間我就有點懶得回答這個學生的問題了,用一個根本不是這個系統裏人的文字,要來理解結構治療、結構網絡的概念,這無異於"用明朝的劍來斬清朝的官"吧?!

在課堂上我曾經不只一次說過:「任何文字、語言,都無法精準的表達感覺這件事......」,如果你沒有聞過同樣的花香,又怎麼會明白我說的芬芳?所以"感覺"應該怎麼求?透過網路嗎?影片?

結構治療,是基於兩傳老師對於人體的理解,融合他多年自身所學,所發展出來對於人體獨樹一格的世界觀,其獨特性有別於現今所有中西醫學對於人體的認識,要引用提問,至少也要找這個系統裏的人的見解吧?更甚者,要引用誰的見解提問?是任何一個比你早學的人的經驗都足以參考?還是學生之間的討論?你要的是學習心得?還是老師的指引?還是不知道從哪裡來胡說八道?課堂上我是怎麼說的?感覺應該如何累積?練習,校正而已!練習應該要如何練習?該找誰校正?想想.......

 

森然‧劉緯成

arrow
arrow

    bluer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