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我接觸人體,跟許多人一樣都是從認識經絡穴道開始,到後來的推拿、正骨、整脊,每個做法看似相關、實則各自獨立,
隨著我越深入嘗試理解人體,彼此間的衝突就越多:人體不應該是一個整體、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嗎?直到認識我的老師,他對於人體的見解才終於完全解答了我多年的疑惑:『人體不僅是整體,還是活體,具有流動相,循環往復,環環相扣。』
當年,我還在每天都抱著腦袋發燒,努力消化我的老師上課的內容,其實經常為了釐清許多感覺而呈現一個空轉發呆的狀態,恍神了好長一段時間,無時無刻都在思考著,有天在書店閒逛,突然「中軸」兩個大字映入眼簾,心裡既興奮又疑惑:「難道是我的老師出書了嗎?沒聽說啊!難不成有別人也已經參透中軸的奧秘?」拿起書、是一位李建軍先生所寫的「中軸:人體的平衡與健美」,他主要的論述是:「......人體的身體中軸是脊椎,生命中軸為下丘腦。脊椎是身體的支柱,是神經網絡的原發點。因為脊椎問題所涉及的疾病上百種......」看到這就大致上明白、他認知的中軸,跟我的老師觀點中的中軸,是完全不同的架構,一時間大失所望;
後來,同樣的場景其實一直不斷的上演,同樣都是在談"筋膜"、"體軸"、"力線",到現在定名的「結構網絡」、「結構治療」、認知上的差異卻不只一星半點,雖然字面上並非獨創,但是背後那宏觀的架構、全人的概念,我的老師提出的觀點確是獨一無二的,很可惜的是、觀念雖然是原創,但名詞不是,每個人都可以使用、論述,這就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混淆,糟糕的是這樣的混淆不僅是發生在一般人身上,就連具有醫療背景的圈內人都會被混淆!
就好比:受到我的老師獨特的手法與觀點吸引,有越來越多想要解析生命、精進自己的人想要接觸這門學問,奈何他的時間精力,只能有限度且不定期的開班授課,造成了課程一位難求,這產生了一個始料未及的結果,還記得當時是2013年前後吧?有個剛上完課沒多久的學生,隱諱地打著"軟傷"、"筋膜"的名義四處開課,標榜自己的手法"輕柔、無痛、省力、快速",也是從太極拳中領悟?全台灣到處開說明會有意無意的引導,現學現賣他剛上完課的手法,當時的網路訊息相對封閉,對於許多不得其門而入的人來說,無疑是種選擇,最後結果可想而知,事後曾經問過我的老師為什麼不澄清,我的老師說,人家只要沒有公開打著他的名號,他自然也無從澄清,更何況人家也真的是有跟我的老師上過課的學生..........
沒想到世風日下、人心不古,這些年,從"筋膜手法"到"結構調整",從教學到招牌,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的,是現學現賣還是毫無相關?是想要推廣還是為了行銷?現在越來越多人都在談論"結構",但是、那個"結構"真是我認識的"結構"嗎?只能說現在的網路資訊雖然豐富,也更難釐清真相了!我曾經為此問過我的老師該如何是好?他回答我:「每個人都會找到跟他相應的人。」
所以,最後回到"命"跟"緣分"嗎?那就這樣吧。
森然‧劉緯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