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結構、我認為是相當直觀的,也一直希望將我所看到的,用各種方式帶領學生進入,畢竟我很清楚,自己獨自摸索的難處;
這次恰好有一個特別的機會,徵得學生同意,再次分享一篇學生的心得,不過文長、慎入!希望讓想走這條路或是正在走這條路的人多點....感覺。
森然‧劉緯成
【圖片摘自衛生福利部臉書,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謝謝。】
=======分======隔======線============
三歲男童,老師這次特別交代我們只能先把脈然後根據脈相開出相對應的處方,老實說這個課題對我來說真的太難了。那這個孩子把脈把起來右寸浮滑數強而頂手關滑數尺沉、左寸浮數滑每2-3至會有一個不規則的跳動感關滑數尺沉,因此根據這樣的脈象我會認為應該是中上焦有問題,加上滑的感覺滿強烈的所以覺得會以「痰氣」為主,那在把脈的時候其實也聽到好幾聲小孩子呼吸音帶有喘鳴聲,所以基本上處方方向定位在處理痰鳴、咳嗽、嘯喘等方向,一開始是想用類似麻黃湯或是桂枝厚朴杏子湯為基本,可是考量到小孩的皮膚潤而有光澤,有一些微汗的現象,並不像太陽水氣的無汗症,所以捨棄麻黃湯,然後因為不能看舌頭,無法確定是否符合桂枝湯使用時的「口中和」在一翻思考下,決定改用兒科杏蘇散+清氣化痰湯+炙甘草去使用,杏蘇散組成杏仁、紫蘇葉、麥冬、浙貝母、前胡、桑白皮、黃芩、桔梗、橘紅、甘草、生薑、枳殼,在溫病條辨記載前人用以通治四時咳嗽,雖然可以祛痰止咳宣肺但是以這個小孩子的脈象來說我覺得應該還不夠所以在加清氣化痰湯,陳皮、杏仁、枳實、黃芩、瓜蔞仁、茯苓、膽南星、半夏去肺中之痰,那後來老師解答說這是一個久咳不癒的狀況,對比之前其他醫師的處方:四君子湯、桂枝湯、蘇子降氣湯、黃芩、枳殼,好像也都是基於祛痰平喘為主,但是因為孩子的爸說她已經有一段時間沒看中醫了這之間都是吃孩子的媽抓的藥,所以也不是很確定這樣。
在之後的全身觸診,左邊胸鎖乳突肌中段比較有翻旋的感覺,右邊胸鎖乳突肌感覺算平順,右側上肋比較旋前,兩側中段肋骨都有部分轉折的感覺,下肋骨感覺有點外翻,然後右側肋廓比較旋前感覺上也比較塌的感覺,在老師調整了肋骨跟上肢之後重新把脈,滑感消失,比較剩一些弦感,不規則的跳動感還剩一些,沒有一開始那麼強烈,以這樣的脈象來看,可能會以小柴胡湯加炙甘草或是四逆散的加減去變化,另外老師也有請小孩子試著咳嗽一下,跟一開始的聲音有一點不太一樣,不過我不太會形容,就是一個比較沒有被包住的感覺。整體觸診方面,胸肋的轉折平順了許多,下肋翻璇的感覺也沒那麼刺手,上肋有比較回來,另外右胸廓有比較開一點比較沒那麼塌。
中醫的望聞問切中,切診指的就是觸診與把脈,那為什麼一段短短的寸口脈可以做為一個診斷的依據,其實中醫各家眾說紛紜,有的用傳統中醫理論思維認為因為脈是血府,貫穿全身,所以脈膊反映全身狀況,肺主氣,朝百脈,寸口又是手太陰肺經經過的地方,所以可以藉此測出病變;而有人認為脈會根據全息律反映出身體各個結構的狀況,可是不管對於哪個說法我一直都不太能接受,對之前的我來說,脈就是受身體筋膜結構張力拉扯後產生不同的表現而已。但是透過這次跟診後以及老師提點後,感覺好像跟我以前的想法不太一樣,脈有他的脈形、脈勢、脈位及節律,所以影響脈的,除了周邊結構張力之外,還有裡面流動的血液,那要探討結構與血液之間的關係,可能可以從血液流變學的觀點去切入,所謂流變的概念就是在應力的作用下,物體可以產生流動與變形,舉凡血液、淋巴液、或其他體液、玻璃體、軟組織、血管、肌肉、甚至骨骼、細胞質都可以發生流變。那這樣的應力如果應用在我們這個系統,應該會類似心臟的搏動力、管壁的收縮力,以及錯縱複雜的結構張力等,那這樣的張力來源可以來自皮層、肌肉層,或是骨上的筋膜,產生張力的原因可能是結構的錯位或是新生的沾粘,在久咳的患者裡,透過劇烈的橫膈收縮以及肋間肌群的收縮,很容易把骨頭拉錯縫,而筋膜一直沒有辦法歸位所產生出來的張力可能就會影響心臟的做工、管壁的形狀進而影響循環中的阻力、或是流速等等,那這樣的情況下甚至改變血中黏性(影響血液粘稠度的主要因素有:血細胞性因素,如血細胞數量多少、大小、形態,紅細胞變形性,血小板功能等。血漿性因素,如血漿蛋白特別是纖維蛋白原、免疫球蛋白、血糖、血脂、纖溶活性等。血管性因素、如血管長度、直徑和內膜光滑度等)而導致我們把脈時感受到不同的脈形、脈勢、脈位。
老師以前就曾經問過我們,以中醫來說,陰陽是什麼?我覺得陰陽以白話文來說,陰陽就是泛指能量的流動,能量流動旺盛的,就偏向陽,而陰則是類似生物體的合成作用,那如果以結構的角度去看陰陽這件事情,陽就意味著流通。以前的我都認為傷科是傷科,內科歸內科,所以我總認為手下做的就是把結構拆解還之後,讓患者從痛變不痛,不動變可動的一個過程,只是老師這幾次的研習內容都大大的衝擊著我原先對於傷內各司其職的既定印象,當第一次聽到老師說要把脈的時候其實我是很錯愕的,我以為一個結構的還原與否就是透過全身的觸診,感覺骨頭的平整、肌肉張力的消失、結構排列的順暢這樣。也是經由老師不斷提點,我才意會到針對還原對於身體的影響,不能只從單一面向來看,因為還原不只是系統性的,也是全身性的。以這次久咳不癒的小孩來說,「痰氣」咳嗽或許並不是病因,而是一個過度的結果,因為結構骨架歪斜,使的呼吸道有些地方「卡住」了,所以在這樣的情形下身體排痰的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所以一開始小兒咳嗽的時候那個聲音聽起來就是有一個限制的感覺,而老師調整完之後那樣的咳嗽聲就顯得比較順暢了一點(比較開),而這樣的結構改變是全身性共通了,把肋排理順,中軸錯亂的張力消失,也連帶影響到了四末,也才有辦法讓我們從脈相上感覺到有所不一樣,所以古人所說的滑脈主痰究竟是真的有痰?還是因為身體結構引起而的?這個其實很值得我們在繼續觀察下去。
另外在這一次老師的調整上,我的感覺就是四個字「行雲流水」,在調整的過程中小朋友其實是不停地活動的,而老師也就順著小孩子當下的勢去配合造出老師自己要的勢,而且還要在短短幾秒鐘之內就完成順勢調整,此外因為小孩子其實很難正坐在椅子上,老師在調整的時候其實也不是像我們基礎手法那樣要求中軸不可偏,就像兩傳老師說的真正看見骨之後就可以法無定法,真的讓人嘆為觀止,只是如此清明的程度,可能也是一條長長的修行路了(笑)。最後很謝謝老師總是沒有放棄連車尾燈都看不到的我,不得不說有時候燒完腦還是想不到答案會讓人很沮喪,不過這可能就是人家說成長的陣痛吧?謝謝老師每一次都很用心找不同的題材、不同的類型的患者希望讓我們「看到」與「引導」,非常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