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這條路上,經常會有種感覺:冥冥之中彷彿有種力量、將所有的因緣聚會在一起,指引著方向;
就好比這段時間以來遇到的個案,從孕婦、產後、嬰兒、幼兒,剛好都聚集在一起,連繫出一個莫名的軌跡,讓我們看見、學習、成長,這樣的情況已經出現不下數次了,就像是這次遇到的小妹妹;
原本只是姐姐來調整脊椎側彎,後來無意間得知五歲的妹妹有心室中膈缺損的問題,這時不知哪來的靈光一閃:媽媽有先天的結構異常,姐姐也有先天的結構異常,會不會連妹妹也是?因此有了後續的調整;
然而心室中膈缺損跟結構網絡會有甚麼樣的相關?
心室中膈缺損,是先天性心臟病一種常見的先天性異常,約每一千個新生兒有六到十個患有此病。心室中膈缺損發生原因與其他先天性心臟病一樣,大部份仍是原因不明。但由胚胎學發育得約知在懷孕第二週到第八週間,若在此時胎兒遭到傷害,即容易發生先天性心臟病。目前己知道某些原因確能造成,如:懷孕初期母親感染德國麻疹,或服用一些成藥,酗酒或營養不良,以及染色體異常(如蒙古型痴呆症)等。至於遺傳因素只佔一部份角色,若家中成員有人患先天性心臟病,則下一胎可能有先天性心臟病的機率為普通人的3到5倍。
【摘自 成大醫院小兒心臟科http://ped.hosp.ncku.edu.tw/chinese/heart/doc/06.htm】
在目前已知的範疇、多指向胚胎發育在懷孕第二週到第八週間胎兒遭到傷害?但是傷害從何而來?又是一個原因仍然不明的情況,又要歸類在自發性疾病(idiopathic disease)?或是原發性(Primary)嗎?
事實上按照我們的理解,無論是自發性或是原發性的問題、絕大部分都是跟結構異常有關,可是胚胎發育跟結構有關連性嗎?很巧的,六月中旬我應邀參與了好孕工作室陳鈺萍醫師舉辦的溫柔生產的系列講座,開啟了我新的思考方向:母體與胎兒之間、子宮的形狀、胎盤的位置、臍帶的關係、內膜的壓力,這些仍然是受到結構軸線的影響,是否就是因為這些因素,才造就了這樣的問題?
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小妹妹六月中旬回診檢查的結果出來了,原本破洞的直徑從2.75CM變成2.3CM,但是兒科醫師認為沒有變化,是因為0.45公分可能是心臟在超音波檢查時因為搏動產生的量測誤差嗎?可是除了我手底下感覺到結構的改變之外,就小妹妹其他的生理表現,睡眠品質改善、睡姿的變化、排便的狀況、臉色的改變,再再都昭示著這個身體正往好的方向發展,所以、最終的結論是什麼,也許再過段時間、再多些個案,我們就會知道了。
森然‧劉緯成